close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念珠相

在大悲咒首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學佛修行時,能有所警覺,增長信根,特現手持念珠相,以化導眾生時時以佛、法、僧三寶為念,進修佛業。

念珠又名佛珠,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因為經典中曾記載佛有次對琉離王說:「若欲滅煩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僧伽名,一切煩惱,自會消除。」這就是念珠最早被使用的因緣。

在 中國持用念珠的時間,應該溯自東晉時期,當時有很多西來僧人傳譯經文,持掛念珠乃常見之事。到了唐朝,有關記述念珠的經典已廣為流傳,其中尤以不 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珈念珠經》和義淨法師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最受重視。當時很多信佛的人都「手持念珠,口誦佛號,人皆信以為善」,可 見自唐代開始,僧俗信眾持用念珠已經相當普遍了。

念珠的種類很多,若就使用來說,通常可分為三種類 別:一是持珠,二是佩珠,三是掛珠。持珠是手持的珠串;佩珠又稱手串,大多由信眾戴在手腕之上;掛 珠則大多為僧侶掛在胸前之用。雖然念珠的稱名不同,但其制約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增長福慧的功能,均為一致,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在手上戴一珠串,象徵 清淨和具有善根佛緣。

每串念珠都是由一定數目串綴而成,上品為1080粒(《金剛頂瑜珈念誦經》), 其次是108粒,依次為54粒、27粒、21粒、18粒和14粒,通 常戴在手腕上的為18粒,而持珠和掛珠則以108粒最為普遍。數目的多寡大多是根據經典所載而定,不能隨意有所增減。製作念珠的材料很多,但以金、銀、青 銅、水晶、木患子、菩提子、金剛子等被普遍使用。

每串念珠均由母珠、子珠、隔珠、記子珠和一些配物組合而成,母珠又稱佛頭,是代表佛的意思,繩子代表法,記子代表僧,所以一串念珠具有佛、法、僧三寶的涵義,這也就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化身手持念珠來示現大悲咒首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的真實意義。

一般持念珠念佛是由母珠旁的念珠開始念,每念一遍就誦一聲佛號,同時撥動一記子,要注意的是念撥到母珠時不能越過,須逆向而回,不能越過母珠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慎莫驀過越法罪」的規戒。

念 珠既有佛、法、僧的莊嚴意義,所以不管持、戴、掛,都要心存恭敬,依規而行。通常手持念珠時,可視其長短將念珠捲兩圈,放置時則捲成三圈,工作時 亦可捲在左手臂上不限圈數,皈依未滿十年以上者,不可掛在身上,出入洗手間時,要掛在洗手間外。數珠時要用左手提珠,右手數珠,亦可將念珠交叉雙手同時 數,數時念珠不可低於肚臍之下,這些都是持珠時應行注意的戒規,不可不知。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示現手持念珠相,即在教化眾生,時時持唸佛珠、供養三寶,念珠雖小,但涵義廣大深遠,持珠念佛的人,應淨念相繼,不可中斷,日久功成,自能悟入佛菩薩清淨自在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法輪相

在大悲咒第二句「南無阿唎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一切有情眾生,了悟佛法修行的真義,特現手持法輪相,以示知眾生學佛修行,持誦大悲咒,要遠離不善,禮敬淨心修行的聖者。

法輪在佛法來說,有三種涵義:

一、有摧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岩石。

二、有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

三、 有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佛法,圓滿無礙、無有缺失。《大智度論卷二十五》載:「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遇佛法輪,一切煩惱 諸毒皆滅。……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由此可知,法輪如佛法一樣,能將一切邪見、惡法悉予摧破,正如佛在得道後,即去鹿野苑為五侍者第一次的說 法,就稱之為初轉法輪。至於法輪轉動的因緣,可從阿含部《佛說三轉法輪經》記載中得知,經上說:「聞如是,一時佛在波羅奈國鹿野樹下坐,是時有自然法輪, 飛來當佛前轉,佛以手撫輪曰:『止,往者吾從無數劫來,為名色轉受苦無量,今者痴愛之意已止,漏結之情已解,諸根已定生死已斷,不復轉於五道也。』輪即 止。」這一段文字清楚說明佛是「從無數劫來」,以八相成道經過,用以說明眾生在修持佛法的時候,要為世間的名色轉受無量的苦難,只有在這些苦難當中,而能 不屈不撓的堅持不退,才能達到「痴愛之意已止,漏結之情已解,諸根已定,生死已斷」的涅槃境界。這裡也要附加說明,所謂的「自然法輪」,簡單的說,就是宇 宙運行的自然法則,古人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江河日月、山川大地,同是在自然界的運行規範下,自然的成長、自在的寂滅,隨順因緣、自然成理,佛藉 著對象徵萬物生滅原理的自然法輪,對眾生開示,說明自己成道的因緣,並且顯化讓眾生了解,佛也是由凡夫修成聖者,只要眾生能真心的「出家修道」,也會有成 佛的一天。佛陀如此,觀世音菩薩如此,以及後來的惠能大師也是如此,他們都是顯化即身成佛的聖者代表,雖然眾生不一定也能有此成就,但是依照佛在本經對阿 難尊者的開示,只要能有緣得聞和持誦大悲咒的人,都是「過去久遠以來,廣積善根」的人,一旦能真心修持,雖不能即世成佛,但也可為未來之世,修積善業,成 為修成聖者的資糧。慧遠大師說:「俗家弘教」,在我們還沒有「出家修道」之前,能弘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傳的慈悲佛法,就是一項無量的功德,一念之間為 聖、一念之間為凡,都是在心念之間,而聖凡同體,只在修持的真假和功夫用的深淺而已。至於真假之分、深淺之別,也是看心量的大小而定。我們今日能有此機 緣,只要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心的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就已有了一層基本功夫,再能依此修習度人,就會有超凡入聖的一天,大家不要以為真心誦持大 悲咒只是一句口頭禪,其實每誦一遍,其功德在經上菩薩都已有明白的開示,尤其是在傳法上,不要以為只有能講經說法才是傳法,其實大家每介紹一個人來此研習 大悲咒,就是傳法,因為法要傳人,也要有人可傳,所以傳人和傳法都是一樣的功德,而這些功德,就是為自己所積的善業,千萬不要將這傳法度人的大事,當作是 一點小小的人情,要知道擇人傳法、人法相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就能廣傳於世、造福鄉里,這就是一項無量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現持鉢相

在大悲咒第三句「婆盧羯帝爍鉢囉耶」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悲憫眾生的苦惱,特發大悲心,並現持鉢法相,以拯救一切眾生同修佛法。

「鉢」是出家人最主要的隨身法器之一,在《金剛般若疏》中,對於鉢的涵義有多種解說,這裡僅只提出其中主要的部份加以說明:

(一)鉢為功德器:能為供養的人貯存功德、消除業障、成就善因。

(二)鉢是應量器:喻示出家人隨順三世佛法,應受人天供養。

(三)鉢是忍辱器:持鉢次第乞食,不分貧富、不分多寡、不計好壞,一概以平等心視之,可增進比丘修行法業。

(四)鉢是清涼器:鉢除作飲食器外,還可將水及藥物入鉢冶煉,攝心專念,能除身心諸疾,亦為觀音法門中,「治療腹中諸病」的法器。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出家人以鉢作為資養色身、進德修業的法器,也是以鉢作為供給眾生布施的功德福田,所謂「一鉢千家飯」就是廣結善緣的最佳寫照。因為鉢的 容量有限,不會造成貪念,在佛法傳統的律儀中,持鉢乞食時,通常以三戶為限,若所乞三戶均無供養,就要停止乞食,自知今日無福,而須回到精舍等待別的同事 化緣回來時,若有餘食便可分享,這就是佛法所說的隨緣,雖無所得,亦無怨尤。這是一種自我的修行,這在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時,就是如此的以身作則,示現給 比丘們效法。《金剛經》就有一段佛在衹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故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到了吃飯的時候,穿上了 袈裟,手中拿著盛飯的鉢子,從衹樹給孤獨園講堂走到舍衛城去乞食,等到依次三戶乞食之後,便回到原來的講法之處,和弟子們共同用食,食後,再把袈裟和鉢收 好,洗好腳,將座位整理好再坐下。雖然這段經文只是在說明佛的乞食情形,但從微小的細節上可以看出佛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如此的清淨,而且一切事情都是自 己行持,以一位證得佛果的聖者,還能行腳化緣,不假手於人,充分顯露出佛菩薩的自在清淨和偉大的平等精神。雖然兩千五百年後,仍是讀來令人油然生敬。清代 順治皇帝曾有《讚僧詩》,描述出家人自在清和的安樂境界:「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罣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這種隨緣自在、行腳度 化的清貧生涯,正說明了佛菩薩無上清淨的境界,我們研習大悲咒、學佛菩薩修行應世,即須學習佛菩薩這種平凡少欲、清淨自在的修行精神。

    從以上所說即可了悟本句咒語,觀世音菩薩為何要示現持鉢法相度化眾生的因緣了。我們要禮敬觀世音菩薩,就是要體悟菩薩度化眾生的慈悲,不管是第一句示現的 持念珠相、第二句示現持法輪相,還是此句的托鉢相,都有其一定的教化涵義、有其一定的次第,不能只以為這只是一種法器而已。《五苦章句經》說:「作福事 易,為道事難;為道復易,解道者難」,佛法以解行並重,我們在此研習佛法,亦應深切體悟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咒語之深意,勤學明理,以求精進。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救度世間眾生,普門示現,眾生有任何需求,稱名誦禱,菩薩即會視其苦難以不可思議的化身,於十方世界作無量的救度,使苦難中的眾生,離苦 得樂、平安清淨。我們今天在此研習大悲咒,更應奉行菩薩的大悲願力,禮敬觀世音菩薩,以能上求佛法以自覺,下化有情以覺他,自度度人,成為觀世音菩薩的虔 敬信眾。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理解此句咒語的真義。

 



觀世音菩薩現持不空羂索相

    在大悲咒第四句「菩提薩埵婆耶」中,觀世音菩薩為助眾生學佛修行,能不受塵俗所擾,自在行持,特現持不空羂索相。

不 空羂索,依《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記載:「……爾時尊者薄伽梵,正為淨居天、伊首羅天、摩醯首羅天、大梵天、帝釋天及諸天眾,處蓮花獅子座而說大 法:『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向佛白言,我有陀羅尼,名不空羂索心王陀羅尼真言三昧耶,是法乃於過去九十一劫最後劫中,有佛名世間自在王如來,彼佛世尊, 憐念我故,授是陀羅尼真言一切法門,從是以來,我常受持此陀羅尼真言一切教法,導化無量百千淨居天王、伊首羅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大梵天王、帝釋天王、一 切天王,各并眷屬,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皆令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地,俱以離癡智而莊嚴之。』」此段經文的意思,乃是觀世音菩薩向佛說明,在過去久遠世 中,自己曾經得世間自在王如來之傳授,受持《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並於初得此陀羅尼時,即證得十百千不空無惑智慧,而由此陀羅尼之力,得現見十方無量 種種剎土與諸佛如來無數之會眾,輾轉教化,並得聽聞佛法,皆得無上菩提。此後,觀世音菩薩即常以此陀羅尼化導無量有情眾生,為此每當觀世音菩薩以此法教化 及救度眾生時,便稱之為不空羂索觀音。

    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名中的「不空」,乃是指心願不空之意,而羂索則是原指古代印度人在戰爭或狩獵時,用以捕捉人或獵物的繩索而言,觀世音菩薩以「不空羂 索」為名,主要在以之象徵菩薩在救度眾生時,手持慈悲的羂索,而能所願不空之意。此「羂索」亦含有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度化眾生,皆能 得度的意思。

依經典所載,凡能受觀世音菩薩以不空羂索救度的一切眾生,常得諸天善神護衛,不僅無病、無災,六根常定,財寶聚集,一切諸惡、煩惱,自然消滅,甚至不為水火、刀箭、毒藥所害,最後還能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更於臨終時,身無病痛,隨願往生諸佛淨土………

    在此句「菩提薩埵婆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現之不空羂索相,即在示知一切眾生,在五濁之世,要能有所自覺,不要妄自在五欲六塵中,貪求一時的喜樂,而招 致無窮的煩惱,並且能學佛修行,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以大悲咒的持誦來轉化自己的運命,因為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能消一切罪業,得一切福報 功德,即使災劫重重,亦能得觀世音菩薩以羂索救度,使眾生能得受安樂。此句咒語即在示知眾生,若能禮敬供養諸佛菩薩,必能得菩薩的慈悲賜福。大悲咒是無上 咒,願我們能淨念相持,無所間斷,能如此,則一切福報必在其中。

 



觀世音菩薩現自誦咒之本身相

    在大悲咒第五句「摩訶薩埵婆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一切眾生,能在學佛修行時,真心禮敬大勇有情的佛菩薩,勇猛精進,持誦大悲咒,誓願證入佛菩薩的清淨境界,特現自誦咒之本身相。

    觀世音菩薩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道場中,曾當眾宣說受持大悲咒的經過狀況,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記載著:「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 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 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 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從是以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 身。」這一段經文,詳細記述了觀世音菩薩受持大悲咒的經過,並能常所誦持,未曾廢忘,這就是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誦咒之本身相的原由,從菩薩持咒,能利 樂一切眾生來看,大悲咒實具有無量的功德,一切眾生若能依此修行,必能得證八地菩薩之位。

    觀世音菩薩自古以來即是普世信仰的大菩薩,不祇《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對無盡意菩薩說過觀世音菩薩的成就和普度眾生的行藏,即使在《楞嚴 經》中,觀世音菩薩也曾向佛說明,自己修得耳根圓通的法門,至於《華嚴經》所記載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菩薩也說明自己修得「大悲行解脫門」,而在 《般若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更是以修行真心實性、色空不二的心法,來開啟眾生本自具足的般若本智,以解脫自心的無明煩惱。但是這些經典上所介紹的觀世音 菩薩,都是佛所讚歎修行而得成就並以度化世間眾生為誓願的大菩薩,或是對著有緣者說明自己的修行法門,能夠將修行和度眾的法門,在法會上當著佛陀和十方諸 佛菩薩以及諸天善神、天龍八部等眾生,宣說所持的心門,只有《大悲心陀羅尼經》,而這部經在佛陀的護持和相應之下,實已成為觀世音菩薩本願經,尤其這部經 中的大悲咒,更是千古以來,流傳最廣而又最具威神之力的咒語,觀世音菩薩在此句中現自誦咒之本身相,即在印證大悲咒的神聖莊嚴,我們研習和持誦大悲咒時, 更應深切了悟此句「摩訶薩埵婆耶」咒語所涵蘊的真實意義。觀世音菩薩以自誦咒的本身相來示現,確是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賜福,我們一定要老實行持,不間不斷, 確實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以不負菩薩的諄諄教化。



觀世音菩薩現馬鳴菩薩相

    在大悲咒第六句「摩訶迦盧尼迦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修習大乘佛法,自度度人,利益一切眾生,特現馬鳴菩薩相。

馬 鳴菩薩是首先倡導大乘佛法的人,根據鳩摩羅什所譯的《馬鳴菩薩傳》記載,馬鳴菩薩原本是中天竺(中印度)摩揭陀國的出家外道,能言善辯、知識淵 博,是聲名遠播的外道論師,曾與諸多沙門或外道進行論辯,每次都能獲得勝利,甚至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人敢於接受他的挑戰。當時北天竺有一位長老,人 稱「脅尊者」,這位長老勤修苦行、學通三藏,得知中天竺有位出家外道「世智聰辯、善通議論」,若施予教化成為比丘,必能廣宣佛法,開悟眾生。於是就往中天 竺去尋訪這位外道,當他到達中天竺以後,為了方便,就住在一間寺院中,本來所有寺廟在早晚課時,都會鳴鐘報時,但是這位長老住了幾天,卻未聽到有鐘響的聲 音,他就問寺裡的比丘為什麼沒有依法鳴鐘?比丘答說:長老遠地而來,不知此處有位出家外道,長於辯論,並對寺中佛弟子要求,如不能與之辯論,就不可鳴鐘受 人供養,為此,才未鳴鐘。脅尊者聽後,就對寺裡的比丘說:你們儘管去敲鐘,外道若來,由我應付。寺中比丘經過討論後,雖然對脅尊者的能力有些懷疑,但還是 遵照脅尊者的意思去鳴鐘。此時,外道一聽鐘響,就來到寺院質問寺中比丘,為何要鳴鐘?比丘答說:有位外來的尊者要和你辯論。當時雙方即約好七日後進行辯 論,並邀請國王、大臣和沙門、大眾觀禮作證,同時議定任何一方輸了就拜對方為師。因為脅尊者說「吾年邁,且遠來,吾應先語」,所以就由脅尊者先提問題,外 道同意後,脅尊者即說:「當今天下太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禍」,外道一聽,覺得這樣的問題,實在找不到論點加以辯駁,只好認輸,並且依約拜脅尊 者為師,剃除鬚髮,受度為沙彌,再受具足戒,這位受戒的外道,就是撰寫《大乘起信論》的馬鳴菩薩。

    在這次辯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佛法的真正奧妙處,馬鳴菩薩雖有雄辯滔滔之能,但脅尊者卻以質樸無華之法,清楚舖陳問題的內容,使馬鳴菩薩一時找不到辯解的 論點,這是以拙制巧的方法,也是兵法上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致勝之道。從修行的觀點來說,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平實才是成功的唯一道理。以馬鳴 菩薩的聰慧能辯,誰也想不到竟會為脅尊者一個簡單的問題所難倒,這種以靜制動、衡觀現實的方法,才是佛法的精神,不尚浮華,直指問題的核心,使善巧的人, 辯無可辯。這裡也可看到脅尊者對佛法的精研理解,對當時外道亂世、邪說風行的社會,要使正法久住人間,故以大悲心來度化馬鳴菩薩皈依佛門,實在是位以弘揚 佛法為己任的大善知識。而馬鳴菩薩成為比丘後,更能精研佛法、博通三藏,到處弘法化眾,使佛法進入另一個更廣大無礙的大乘境界,也是他對佛法弘揚最偉大的 貢獻。

    馬鳴菩薩所論述之《大乘起信論》,其中心思想乃為圓融整合大乘佛法的理論及修學的重點,是將中觀學派的大乘空宗與瑜伽行派的大乘有宗以及如來藏的思想,融 會貫通成為一個更為圓融的思想體系,而其在修行實踐上,更具體提出三個重要的論點,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準則:一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二是慈悲,如《大智論》所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三是悲智雙修,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這三項修行法則,不僅為當時大乘佛 法樹立了準則,也直接影響到大乘佛法以後的發展,特別在中國大乘佛法的弘揚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時至今日,也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

    讀了馬鳴菩薩的故事,和《起信論》對大乘佛法的影響,就可體悟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在宣說此句咒語時,現馬鳴菩薩相,實因馬鳴菩薩是最早建構大乘佛法重要理 論的聖者,當我們研習此句咒語時,即能興起大乘佛法之念,而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能生大悲心,行菩薩道。觀世音菩薩將此句咒語與馬鳴菩薩的法相融合,實在 是給誦持人最大的慈悲教化。這也就是為什麼要用較多的文字來敘述馬鳴菩薩的主要原因。希望能透過這些說明,更能加深這句咒語給我們的教化功能-至誠禮敬大 悲心的聖者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現諸鬼神王合掌誦咒相

    在大悲咒第七句「唵」的 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世間眾生修持善業,重視因果,特現諸鬼神王合掌誦咒相。由於「唵」字為一切咒語之母,具有皈依、行願、供 養、因果、攝伏等教化之義,所以菩薩以之示現,主要在使一切眾生在持誦此句咒語時,能定心一處,攝伏無明妄念,一心皈向菩薩,並依菩薩的願力,達到學佛修 行、自度度人的願力。

    在觀世音菩薩的度世教化中,除了菩薩的大慈大悲願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菩薩還有著無量的眷屬,特別是菩薩為救度眾生所化現的無數化身,時時都在世間出現,聞 聲救苦,從無間息。隨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弘法的二十八部眾,都是得菩薩度化的諸鬼神王,這二十八部善神,經常各率五百眷屬,在天人六道之間,護衛持誦大 悲咒的一切眾生。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諸鬼神王,乃是泛指一切鬼部眾生和諸天神王,而非專指那一位鬼神,菩薩特別以合掌誦咒相示現,正說明這些眾生都感受到大 悲咒的神奇妙用,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以虔誠持誦,並加護持,同時也在示知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應努力修持此一大悲神咒,並且使之廣宣流布,利益法界 六道眾生。

    大悲咒是神奇妙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主要原因是大悲咒能與諸法相應,以人法界來說:一念貪心,即會淪入餓鬼;一念嗔心,即會墮入地獄;一念愚癡, 即入畜牲;一念嫉恨,即入修羅。而真心誦持大悲咒,就可以消除這些無明妄念,而入人天法界,雖然這只是學佛修行的初步成就,離佛道尚遠,但「成佛成聖先成 人」的次第規則,也是初學佛法的人,必須要做的基本功夫,而這種功夫的養成,亦如持名念佛一樣,要能三心具足,力行不斷,才能一門深入,有所成就。所謂三 心就是一真心、二信心、三願心,有此三心,便能不斷精進,隨緣受用,如能力行護持,則必能身心相應,信念日增,如此,時節到時,自能證得菩提,了悟因果。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如此示現,即在度化眾生,大悲咒不只能消災解厄,還能成就佛業,入佛知見,這就是諸鬼神王亦要唸誦的原因,我們有此因緣,有幸成 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更應了悟此一道理,真心持誦此一神咒,不間不斷,永不退轉,即使生命有盡,但持咒的功德自在,我們一定要「深心清淨,受持此咒,莫令 斷絕」。

    佛法廣大,諸佛菩薩誓願宏深,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更是家喻戶曉、聖名流傳千古的大菩薩,尤其所說的《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悲咒》,深受釋迦牟尼佛之讚歎,更為諸大菩薩、諸天善神「願樂欲聞」。

    在眾生修行上,只要能持此一經一咒,即能廣受教化,成就一切所願,不祇能去惡生善、離苦得樂、消災延壽,更能自度度人、造福一切眾生。我們有緣能奉行此一 具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的大悲神咒,只要能淨念相持、不間不斷,當能悟入佛法清淨、平等、自在的境界,不受一切煩惱之苦。這也正是觀世音菩薩賜予的無量慈 悲,願我們能以「唯願此生持此咒,共為世人造福田」的心願,用功行持,必能得到難以想像的福報和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降魔相

在大悲咒第八句「薩皤囉罰曳」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自在修行,悟入佛法自在清淨的境界,特現四大天王降魔相。

四大天王在佛教來說,是佛法的守護神,因為護持世間修行善業的眾生,又稱護世四天王。

    四大天王據佛經記載乃為帝釋天的外將,居於須彌山山腰犍陀羅山的四個山峰上,各居一山、各護一部洲。在佛教所傳的經籍上,將十方世界的空間共區分為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四大天王也依此而分別稱為:東、南、西、北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為「多羅吒」。

南方增長天王,名為「毗琉璃」。

西方廣目天王,名為「毗留博叉」。

北方多聞天王,名為「毗沙門」。

    四大天王顧名思義,各有其深刻的涵義,東方天王號稱為持國,意思即在護持國土,保護眾生,使能安居樂業,並以慈悲為懷,負責守護東勝神洲。南方天王號稱為 增長,意思即在能令眾生增長善根、增長智慧,進而使眾生能夠明禮尚義,德行圓滿,解脫一切苦難,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球。西方天王號 稱為廣目,意思即在能普行觀察世界眾生的一切狀況,適時予以護持,負責守護西牛賀洲。北方天王號稱為多聞,意思即在對所護持領域內的眾生,能增加見聞,了 解眾生的苦難,給予護持,負責守護北俱蘆洲。

    在佛經中也記述四大天王為護持國土與眾生的神通能充分發揮,所以各天王的手上都握有一、兩種法器。東方持國天王拿的是琵琶,代表著行事要像彈奏琵琶一樣, 不能過急也不能鬆散,就像琵琶的弦音一樣,調得太緊弦就會斷,太鬆了又彈不出動聽的樂音,也就是示現給眾生的凡事要秉持中道,不急功好利,也不能不及,總 要恰到好處,才能圓滿自在。而修習佛法也是要了悟此一道理,才能修得圓滿佛果。

南方增長天王,手中持的是劍,在佛法來說,就是智慧之劍,象徵眾生的一切煩惱,都可以用此慧劍將之斬斷。心中沒有了煩惱罣礙,就會清淨自在,對修習佛法將能更為精進。

西方廣目天王,手上纏著的是一條龍(蛇),這代表著變化,也就是世間的一切都是變化莫測,一定要多多觀察,對任何發生的事,都要仔細的看得清楚,做起來才能掌握先機、得心應手。學習佛法也是如此,要能多看經典,並且要對經典中的意思明白了解,修習才不會枉費功夫。

北方多聞天王,拿的是一把傘,意思為遮蓋,也在說明千變萬化婆娑世界,有著種種的污染,要防止這些污染,就要在廣聽多聞的同時,能使自己的心靈保持清淨,不受任何塵境影響而生偏執,也才能在修習佛法和生活中持有一份寧靜和安樂。

四 大天王在佛教被視為護法的神將,所以在中國的佛寺中多設有四大天王殿,以鎮守清淨佛土。在一般民間傳說中,也有根據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各賦 予一種象徵,例如劍代表「風」,琵琶意為「調」,傘蓋喻為「雨」,龍代表為「順」,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意思。在《佛說四大天王經》中 記載,每逢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這六天,稱為六齋日,這一天四大天王即會派遣其部屬或親至人間巡視,並將所見之善惡諸事,稟告帝 釋天,作為懲惡揚善的依據。所以一切有心向善的人,都會在六齋日廣為佈施,力行善業。由此可知,四大天王不僅是佛法的守護神,而且也是正義的象徵。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部落相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大悲咒第九句咒語「數怛那怛寫」時,特現「四大天王部落相」,意在示知眾生,在持誦大悲神咒時,若能一心專注,必有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前來護衛,使持誦的人,不會遭受外魔的侵擾。

    在佛教的護法諸神中,四大天王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欲界六天中,最能直接護持佛法的護法神,他們各自統率自己的部落眷屬,分別守護四方。東方的持國天王, 常住於須彌山第四層的黃金埵,其部屬為乾達婆和羅剎,為般若十六善神之一。南方的增長天王,常住於須彌山第四層之南琉璃埵,其部屬為鳩槃荼及薜荔多等鬼 類,亦為般若十六善神之一。根據《大集經毗樓勒叉天王品》記載,佛陀曾囑咐其所護衛的南瞻部洲,為諸佛出處,應予最上護持,使一切眾生善根增長,故稱之增 長天王。西方的廣目天王,常住於須彌山第四層的白銀埵,其部屬為龍眾及富單那等,根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記載:「此西方有大天王,名曰廣目,是大龍王, 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守護西方」,相傳此天王為大自在天之化身,由於前額有一目,故稱之廣目。北方的多聞天王,常住於須彌山第四層之北水精宮,其部屬 為藥叉及羅剎,且其常護如來道場,並聞佛法,故稱之為多聞天王,因其為施福護財的善神,故為七福神之一。

    《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記載,四天王曾向佛稟告:「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並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淨天眼過於世人,觀察擁護此瞻部洲。世尊,以此 因緣,我等諸王名護世者。」這就是四大天王為護世王的由來,而此四大天王在諸天王中,與人間關係最為密切,他們用心守護佛法,並給予學佛修行的一切眾生最 真切的護持,因此自古以來,在各大寺廟中,都設有四大天王的供養,為民間信仰最多的護法神。

依據《四 天王經》記載,以上四大天王都由帝釋天統率,在每月的六齋日,分別巡行檢視人間的善惡行為,適時予以勸戒並懲惡、揚善,為正法而守護。六齋 日乃指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及三十日等六天。《四天王經》記述:「佛告諸弟子,……齋日責心慎身守口,諸天齋日,伺人善 惡。……四天神王,……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蜚、蚑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 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其中諸天,僉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眾生, 施行吉凶,若於斯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清心守齋,布施貧乏,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翫經散說,開化盲冥,孝順二親,奉事三尊,稽首受法,行四等心, 慈育眾生者,具分別之,以啟帝釋。若多修德,精進不怠,釋及輔臣三十三人,僉然俱喜。……』」這是六齋日的由來與四天王及部落眷屬巡行世間的狀況,以及巡 行所涵之意義,悉加引述,以作為大家日常修行之參照。若能慎身守口、持齋行善,必得四天王及其部落眷屬之護持,而成就無上福德因緣,出離生死苦海,乃至證 得諸行方便、清淨自在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龍樹菩薩相

      在大悲咒第十句「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禮敬修得真我並對佛法弘揚有大成就的聖者,特現龍樹菩薩相。

龍 樹菩薩是繼馬鳴菩薩之後,對大乘佛教理論的弘揚,有極大貢獻的人。馬鳴菩薩為大乘佛法揭開了序幕,而龍樹菩薩則建立大乘佛法完整的體系,為大乘佛 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的著作傳入中國之後,因與儒、道兩家的思想有很多相應之處,不僅為中國大乘佛教開展重要的契機,也成為爾後宗門教下修行者奉行的主 要論典,甚至對之有「八宗共祖」的尊稱。

    龍樹菩薩為南印度人,生於西元二世紀前後,因在婆羅門家庭長大,自幼即深受婆羅門教教義的啟發,尤其對宇宙的原理與萬有的物質現象,有極大興趣,因此對天 文地理學說的探究,也著力甚深。這些對龍樹菩薩以後的宗教思想和信仰,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有關業與輪迴的觀念,更有著系統性的研究,他認為人因欲而生 意向,從意向而有業行,從業行而有果報,一切有情的眾生,都是依業行而分成兩大方向在進行:一是依現象而言,就是輪迴;另一依本體境界來看,就是解脫。這 種理論上的研究和探索,使皈依佛教出家後的龍樹菩薩,在參研三藏經典時,有很大的助益。

    龍樹菩薩早期修學佛法是從小乘經論開始,後來到雪山(喜瑪拉雅山)向一位老比丘求法,得授大乘經典,潛心研究,數月後,便通曉其中義理。這位大比丘就是禪 宗十三祖迦毘摩羅尊者,尊者早年曾為外道,因深服於馬鳴菩薩的議論,乃拜馬鳴菩薩為師,自後即一直在南印度弘法。龍樹菩薩既為尊者弟子,所以也可說是馬鳴 菩薩的再傳之人,對於馬鳴菩薩的大乘佛法,當然會有直接而深入的理解。由於大乘經典中所涵蘊的佛法,極為精深玄妙,特別引起龍樹菩薩撰述的興趣,乃著手寫 作有關大乘佛法義理等書,這些著作包括《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大乘破有論》等,可說著作等身,古有「千部論主」之稱,其中尤以《中論》 和《十二門論》兩部,主破內外、大小教理之義,為中觀學派之始,也就是後來所稱的三論宗,此宗就是以龍樹菩薩的《中論》為創立的根本。   

    關於龍樹菩薩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種傳說,就是在龍樹菩薩初得大乘佛法時,以為自己已經通曉三藏法典,難免有憍慢之心,當時有一位大龍比丘來找龍樹菩薩, 並將他帶到龍宮,授予大乘經典,他在龍宮中精研九十餘日,對大乘佛法更增理解,這些見解,對龍樹菩薩弘揚大乘顯教有很大關係,這中間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傳 說龍樹菩薩從龍宮中帶出的《華嚴經》,而參看《華嚴》所說的四法界,確也看出龍樹菩薩中觀論說的的影子。

    綜合而言,龍樹菩薩繼馬鳴菩薩創始大乘佛法以後,是承續大乘佛法的弘揚與建樹最多的人,這是佛教自古以來的共識,他的每一部論著、每一項學說,都直接導引 著大乘佛法向前、向上的發展。我們用較多的說明,來顯現他對佛法的卓越貢獻,也在彰顯出,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咒語中,特別化現龍 樹菩薩的慈悲,也讓我們在研習大悲咒時,更能深入體悟此句咒語所涵蘊著的「顯密雙融」的真實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