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世音菩薩現帝神相

 講述:

帝釋為天名,帝釋天乃忉利天之王,居須彌山之頂喜見城,統領須彌山巔之四方山峰,每峰各有八天,合之為三十二天,加上忉利天,統稱之為三十三天。

帝 釋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提桓因,釋迦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帝,合起來稱之為能天帝,後反轉梵語為帝釋,《法華義疏》曰:「釋提桓因者,具足外國 語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為能,提桓為天,因陀羅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稱會天心故,稱為能天主。」此即帝釋天之由來。

帝 釋天所居喜見城之宮 殿,名殊勝宮,在喜見城外並設一辦事之所,稱為善法堂,為諸天王集合評議四天下(四大洲)善惡之處。另有帝釋四大苑林,設於喜見城外:第一是眾車苑,帝釋 欲遊玩時,入此苑,則種種寶車即自然而出供其使用;第二是麤惡苑,帝釋欲戰鬥時,入此苑,則所需器械自然現出;第三是雜林苑,為諸天人玩習之所,俱生勝 喜;第四是喜林苑,又名歡喜園,其中有極妙之樂事,觀之不盡,遊之不厭。

忉利天為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傳說當迦葉佛滅度後,有一貧女,發大誓願,欲修造一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願同心協力助其完成建塔之宏願,塔建成後,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助此天王,為其臣下,分屬於喜見城之四方,成為三十三天。

忉 利天以世間百年為一晝夜,此天之有情眾生享壽一千年,壽盡則入輪迴,因天有光明、自然、清淨、自在等殊勝之義,故為六道中之天道。在古印度的傳說中,此天 是常被提及的神,他常與阿修羅交戰,極其勇猛神武,因受佛法之教化乃為欲界六欲天之一。在胎藏界,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的記載有:「東方帝釋,乘白 象,住五色雲中,身作金色,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可知此天與佛之因緣。



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三天摩醯首羅天神相

 講述:

摩醯首羅為摩醯伊濕伐羅之簡稱。摩醯為大,伊濕伐羅為自在,意為此天於大千世界中能得大自在。此天在色界之頂,所居之天人,均已斷離欲念,心身清淨,因此稱之為大自在天。

摩醯首羅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名為濕婆,皈依佛法後,一改其原有之勇猛習性,轉化為離欲、清淨之性德,成為佛法的守護神,位居於色界之四禪天。

四禪天又名四靜慮天,也就是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

第一是初禪天,此天之眾生,已斷食欲,故無鼻、舌之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

第二是二禪天,此禪天之眾生,除斷食欲外,亦斷眼、耳、身三識,僅有意識存在,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第三是三禪天,此天之眾生亦僅有意識存在,有樂、捨二識與意識相應,因為有樂,而此意識乃有怡悅之相,至為淨妙,故為樂受。

第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之相應。

一、二、三禪天每天各有三天(見前發之資料),共有九天。四禪天則另有九天,與一、二、三禪合稱之四禪十八天。

大 自在天是印度教的一派,視天為宇宙之本體、為萬物造化之主宰,凡人間所受之苦、樂、悲、喜,悉與此天相一致。此天喜時,一切眾生皆安樂;此天嗔時,一切眾 生均隨之受苦。但受佛教化之後,此一諸行唯我的情境,已不復見,且以無欲、清淨,高居於三十三天之上,悠然自在,成為佛法的守護神,於此可知佛法的神奇妙 力,實為不可思議。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無我慈悲相

 講述:

千 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來歷,出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道場,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時,諸佛菩 薩、羅漢、諸天王、天女,以及天龍八部、無量虛空神祇,悉皆聚集。此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 龍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亦皆大動,日月之光悉皆不見。其時,在座的總持王菩薩,見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便起身請示佛說:「如此神 通之相,是誰所放?」佛乃告知總持王菩薩說:「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 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便對佛說: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名千光王靜住如來。為憐念我及一切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且以金色手摩我頂上說:「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其 時觀世音菩薩只是初地菩薩,一聞此咒,立即超入第八地菩薩,當下心生歡喜,因而誓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 足。」不料此誓一發,果然立即千手、千眼具足,而且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諸佛,悉放光明,照耀觀世音菩薩及十方無邊世界。

這一段記述,說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而「千手千眼」的意義,皆在象徵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無量功德,千手代表無量的大力,能適時救度眾生,千眼代表能普視六道眾生、應聲救苦。這裡所說的千,乃是一種無量無邊的意思,並不是一個數字的意義。

千 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法相,以十一面造型為多,另外胎藏界也有二十七面的觀世音造型。在千手千眼之中,特別著重持法器或結手印的四十二手,因為每隻手都可以 跟一種特別的願力相應。有關此四十二手所持的法器與神奇效應,在說完大悲咒以後,再來詳細的說,今天只是向大家略為說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致來歷,要 想多一點了解,可以參考《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的內容,以及其他有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書籍,當有所助益。

 



觀世音菩薩現香積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二十四句「薩婆薩婆」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體悟佛法平等的精神,認真修學,特現香積菩薩相。

在 眾香國中,只有清淨大菩薩眾,自在修行,在其國中一切皆以香氣作相,所行之處,林苑皆香,平時菩薩皆以香氣為食,清淨自在,周流十方。其間香積菩薩說法 時,不以文字,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聽者各自坐於香樹下,聞斯妙香,即入三昧,功德皆悉具足。以上是眾香國的情境。

世 間眾生為了養護這一色身,通常需用一些食物,而不管任何的食品,一經烹調,就會散發出香氣,而眾香國的菩薩有時亦以「香飯」作為供養,這些「香 飯」是由名為「香積寮」的地方所調製,所以世間人就稱佛門負責調製食物之處為「香積寮」,又稱「大寮」,這個大寮就是民間烹調食物的廚房。尤其中國人「以 食為天」,對於食物烹調更是世界聞名,雖然在農業社會,廚房只是一個最不引人注意的場所,但卻也是人類生活的憑藉,在僧尼所住的寺廟,當然也有廚房,而且 也是很多高僧修行最落實的地方,所謂「香積出祖師,大寮出高僧」,特別當佛教中國化以後,因為這是滋養僧眾色身慧命的重要場所,因此也有人員的編制和條 規,甚至還有特為制定的戒律和儀軌。

在人世間的佛門,「香積廚」有其必須存在的價值,而在出世間的十 方法界外,也有香積這樣的國土,為菩薩供應每日香氣製作的靈性食物,使菩薩的慧命能 夠不斷的提升到達佛的境界。由此看來,香積菩薩不僅為六道眾生重視,也為十法界所共有。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香積菩薩相,也在教化一切眾生修學佛 法,要深知眾生平等的涵義,不要以為香積寮中,難有成就佛菩薩的修行人,事實上,越是能供養大眾的地方,最能修積福德,六祖惠能大師,不祇在黃梅為寺眾碓 米,而且在受領衣鉢之後,還避難於獵人隊中一十五年,在這一段漫長的歲月中,大師常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每次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次用參時,以菜寄煮 肉鍋,稱之為「肉邊菜」,可知修學佛法,只要心地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清淨佛土。

 

追夢

夢中泛起的那一點靈明,

乘著無色的翅,飄向無盡的虛空。

生命的元靈,展現出的是愛與善的身影,

像一縷飄忽的情思,輕柔的,

伸向塵緣盡處。

世情的起伏,像海洋,

卻是晨曦乍現之時。

道心初起,看起來總是一片迷茫,

生也無涯,卻盡我一生的追逐。

唸一句大悲咒,

誦一聲觀世音,

抬眼四望,已不見一絲雲影,

萬山中的半堵殘壁,

端坐著的自在清淨,

不像化石,卻一動也不動,

是風和雲的化身,還是,

神聖信仰中的神聖,

南無觀世音菩薩。

 

    昨夜夢中,行近一處深山深谷,蒼松兀立,雲浮天際,四顧茫茫,卻見一隅的山壁之下,半堵殘牆,一列青瓦,有三位老僧環坐其間,有心想上探問,卻不敢驚破那 一片寧靜,屏息凝視,清風卻吹起一絲絲的殘影,飄向天際,大地無聲,自在清淨,睡眼未醒,仍然沉浸在無垠的夢中,僅寫一些記憶,以為自淨之意。

 



觀世音菩薩現白衣觀世音菩薩相

講述:

    在一千多年以前,白衣觀音就傳來中國,由於靈驗事蹟常在世間流傳,所以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救苦救難的菩薩,因為身著白衣,世人就以白衣觀音來尊稱這位慈悲 度世的女神。也許受著密教白度母(身著白衣裳)的影響,加上在造像上都是端坐在白蓮花的座上,因而稱之為白衣觀音。最為著名的當以杭州西湖煙霞洞的白衣觀 音,以及四川大足石窟的白衣觀音最為久遠。

    在中國,白衣觀音也是最為平易近人的菩薩。其中尤以明朝時,仇英的女兒所繪的白衣大士最為傳神,畫中人像覆蓋白衣頭巾,身著白衣長袍,頂上的一尊化佛,結 跏趺坐於水中蓮花之上,身旁放置楊枝淨瓶,背後有明月竹林,加上女性秀麗的臉龐,細眉長目,呈現出無比的清淨和端莊,從此也形塑了流傳千古白衣觀音的超塵 脫俗的像貌。

    相傳在宋神宗時,侍郎邊知白,有次從京師到江西臨川,途中因暑熱生病,十分嚴重,有一天夜裡,他在夢中見到一位白衣人,用水從他頭頂洒下,頓感全身清涼, 醒來後,病痛不藥而癒,他感到這是白衣觀音為他救治,於是發願要廣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並且蒐集了從古以來觀音菩薩的靈驗事蹟,寫成《觀音感應集》四卷, 流傳於世。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宋朝,距現在已有千年的時間,但人、時、事、地都記載明顯,可以證明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也從這個故事中證實觀世音菩薩的靈 驗,不祇是在經咒中有所說明,在人世間的信仰中,透過真人實事的親身見證,顯得更為真實可靠,也更證明了我們信奉觀世音菩薩,實在是有其不世的善因善緣。

 



觀世音菩薩現白髮阿彌陀佛相

 講述:

在諸佛的聖號中,最為眾生熟知的當以「阿彌陀佛」為第一。尤其在中國,「聲聲阿彌陀」更是一般人心中清淨光明的象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為淨土宗修行的根本法門。

「阿 彌陀」是梵語,義譯為無量,「阿」的意思是無,「彌陀」是量。無量本不可說,釋迦牟尼佛乃用光和壽兩者來予以說明,所謂「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 也就是中國人所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的宇宙觀,用現在的話來說,光就是空間,壽就是時間。至於光和壽在佛法上的意義,佛在《阿彌陀經》上 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可知這光和壽就是光明遍照、壽命無量之義。

依 《大無量 壽經》說:阿彌陀佛是世自在王佛時的一個國王,出家之後,法名法藏比丘,曾見過二百一十億的佛土,而在各個佛土的見識中,攝取了其中的精華,再歷經五劫以 後,再起四十八願,乃得建立極樂淨土以救度眾生。而眾生只要真心皈依、常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即能往生西方淨土世界。《觀無量壽經》並說:極樂世界相果 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級,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一般稱之為 九品。

上品之人是行大乘菩薩道之人,臨終時,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見聞佛法,能得無生法 忍的果位;中品之人是行小乘上善之人,臨終 時,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見聞佛法,能得阿羅漢果位;下品之人是十惡輕罪之人,臨終時念佛,轉極樂世界的蓮花池中,經七七日後,蓮花始開而聞 法。可知往生不易,聞法更難,我們應善自珍惜此一聞法善緣。

以上是九品往生極樂世界的概略,簡單的說:上品為行大乘的人所修得,中品是修小乘的人所修得,下品即世間行善的人所修得,這些稱之為九品佛。

阿彌陀佛以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為其脇士,協助阿彌陀佛度化眾生,往生淨土世界。此兩位大菩薩,一為慈悲度世、一為大力精進,尤其觀世音菩薩將來在阿彌陀佛滅度後,將接任西方淨土世界成為極樂教主,承續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大願。

 



觀世音菩薩現空身菩薩相

 講述: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大悲咒第二十七句咒語「俱盧俱盧羯蒙」時,特現「空身菩薩」相,這位菩薩雖然在經典上極為少見,甚至連佛學辭典等也未記載,但是亙古以來,十方諸佛如恆河沙一樣的不可量數,觀世音菩薩既然示現予眾生,亦必有其真實的意涵。

佛 教在對空的解釋上,通常是指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謂之空。《維摩詰經弟子品》:「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這些都在說明「諸法皆空」的意義,所以 修學佛法,一定要對此空義有真實的了解,才不會誤假為真,亂了修行的步驟。由於佛法對空的解說有各種不同的名數,一般修學佛法的人,極易混淆不清,所以菩 薩乃現「空身菩薩」相,示知眾生修行佛法先以「身空」為始,再漸次進入到「空心」、「空性」,最後到「空法」,這就是《金剛經論》上所說的四句偈,是文殊 菩薩請示釋迦牟尼佛,對修學佛法的人,所要了悟的道理。而所謂「空身」,就是能將身見去除,才能從知見與實證兩方面,得所成就。我們若能了悟「空身」是修 行佛法的第一層境界,就必須了解「身」是什麼?就常識來說:我們的身體本是父母所生,從遺傳到成長的過程中,卻承習了不少父母的習氣,如形體、相貌以及生 活習慣,但在另一方面,卻也有佛法上所說的業力,這些業力也就是隨業流轉的因,要能深知這些業因的存在和流變,修習佛法就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人人皆有佛 性,所以能化惡因為善果,這是佛法能夠轉化生命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這種轉化的過程,除了隨緣順化之外,還要以知空為首要,因為能知空才能知諸行無常、諸法 無我的道理,這雖只是小乘佛法的途徑,但卻也是修行大乘佛法的開始。就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的道理一樣,我們既知此身乃四大、五蘊和合而成,雖有 形、有質,但五蘊乃因緣所生之果,這個果依佛法來看亦是沒有實性的空,這個空,也就是身、法皆空之義。能悟得此理,修行佛法就會自然的清淨自在,再無煩 惱、再無愁了。如果用修行的境界來看,這也就是空身菩薩所示現的真空不空、不空是空的無上妙義。




觀世音菩薩現嚴峻菩薩相

 講述:

久 遠以來,十方諸佛皆以隨緣功德為聖號,釋迦牟尼佛如此,阿彌陀佛如此,觀世音菩薩以及各大佛菩薩莫不如此,本句咒語所示現之嚴峻菩薩當然亦不例 外,既然已修成菩薩聖位,經籍上有無記載已不重要。就以上句之空身菩薩和本句之嚴峻菩薩來說:由於大悲咒中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已為我們在研習大悲咒時,賜 予教化之意義,雖然都是由觀世音菩薩之慈悲示現,乃得與聞,但兩位菩薩之功德,已普現於我們心中,這是菩薩的慈悲,亦是我等幸得與菩薩有此因緣。

嚴 峻菩薩之聖號,顧名思義,「嚴」乃莊嚴端正、威儀整肅之義,亦有尊敬之意涵,若以嚴肅言之,則為克己制行,對於學習佛法的人來說,克己是壓伏內心的諸種欲 望,而制行則是對佛法儀規之遵守;而「峻」字則有廣大之意,尚書堯典所說「克明峻德」乃是指能彰明自己的大德,就會令人景仰。而將兩字合起來作為菩薩的聖 號,即是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先能涵養莊嚴端正、威儀整肅的形象,令人敬仰,其次是內心要清淨光明,不為外境所惑,而且對任何佛法修行的障礙,都能嚴肅 對待,不存僥倖與茍且之心。

學佛重在心性之光明無礙和行為上的端正嚴肅,觀世音菩薩在此句中示現嚴峻 菩薩之法相,即在示知眾生修行要心無旁騖、 定心行持,所得方能實在受用,而外在儀態更要能舉止有節、儀容整肅,如此身心清淨、光明正大,方能引發別人內心的尊敬,群相隨順。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時, 都是廣博嚴淨、寶像莊嚴,使人一見,即生敬仰,隨順之情,溢於言表,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很多人原來都是自成一派的修行人物,也有大批信眾相隨,但遇見佛陀 之後,都懾於佛之威儀和敬仰佛之真知真見,即刻成為佛的弟子,舍利佛、目犍蓮、大迦葉、俱黎迦和悉達多兩位長老,莫不如是,經上常以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 形容佛的儀態廣大、圓滿,為後世學佛人的典範。

觀世音菩薩示現嚴峻菩薩法相,即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能身心嚴淨、儀容莊嚴,方能定心修行,有所成就,而且能以身教化、度己度人,解脫諸般煩惱。

 



觀世音菩薩現大力天將相

 講述:

在 佛法的弘揚上,除了諸佛菩薩為眾生宣示之外,還有一些護衛佛法的護法神,這些號稱天王、天將的護法神,對於佛法的流傳於世,實在也擔負著非常重要 的工作,因為佛法以慈悲為本,凡事都是隨緣順化,不與人爭,也不與人為敵,但是世間也有一些外道之人,常起妄念,對佛法惡意的批評,甚至對修行佛法的人, 也會常加阻礙,使佛法的流傳,受到很多干擾。據經上記載,佛在證道之時也曾多次受到魔王的擾亂,可見佛法的宣揚,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暢行無阻。而對於這些外 力的滋擾,除了修行人能定心不退之外,最大的護衛力量,就是這些擔任護法的天王和屬下的天將,他們為著護持佛法以及護衛修習佛法的信眾,常常以手中所執的 金剛杵,來降伏魔道眾生,使其不敢任意的破壞佛法,以及影響眾生的修行。而這些大力天將所宣示的意義,一者是護衛佛法得以弘揚,二者也是對於世間的眾生, 慈悲的廣為教化,為惡者,則予以威猛的折伏,如此德威並用,才能使佛法的弘揚,廣布流傳,達到普度眾生的目的。

佛經上對這些護法的天王和天將, 大多都有記載,如大自在天王、大梵天王和四大天王等,原來對佛法並不贊同,但是受佛教化之後,便即皈依佛法,成為佛法的守護神。至於天將,除了各大天王的 部屬之外,也有特別受佛教化的各大神祇,其中最著名於世的當為韋馱菩薩,現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法之護法神,甚至各大寺廟,亦多有韋馱護衛佛法。此處觀 世音菩薩所示現的大力天將,乃是泛指對佛法的護衛眾神而言,非為某一位護法天將所示現,其基本的意義,即在透過此一示現,使眾生在修習佛法和持誦咒語時, 能態度莊嚴、心地清淨,不受外魔所擾,如此才能使佛法得以弘揚,眾生得以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苦修行相

 講述:

佛 法在早期,因受婆羅門教的影響,在教義的弘揚和探求上,常以苦行的方式行之。苦行顧名思義簡單的說,就是艱苦的修行,所謂艱苦,就是以身體的痛 苦,鍛鍊心志的堅定。而且這種痛苦,常常是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不管是水浸火炙、枯坐思惟、晝夜行走,能夠忍受的痛苦愈大、愈久,就愈 見修行的功夫。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力的修持,從定中體悟生命的真實意義和獲得無上的喜悅,在外人來看,這樣的修行太苦、太難,但在修行者而言,這確是探 求生命價值最直接而易行的方式。一個修行人若不能承受心身痛苦的磨練,陶冶出心性圓融的修養,實在很難得到修行上的真正成就。

佛 在出家的初期, 也是以苦行來探索生命的奧秘,靜坐、思惟、經行,不斷的依此方式來修行,後來覺得自己的獨自修行,不能開啟更大的智慧,乃到處去尋訪得道的仙人,這樣的訪 求不管成就如何,卻已為苦行增加了另一項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行腳參訪。佛教史上最有成就的參訪者,就是《華嚴經》上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雖然行之不 易,但能當面向一些大善知識請領教益、指點迷津,必然會有很大的成就,直到現在,幾千年過去了,佛教界還是存有這項優良的傳統,萬里行腳、千處掛單,是高 僧們必須修得的一門功夫,這從高僧傳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印證。

佛法的修行,要知識與經驗併重,心性與行為一致,歷經清修苦行,堅持不變,才能真正體悟出清修苦行的境界,探索到佛法的廣大和奧秘。

詠苦行僧

 

世間每多苦行僧,常樂我淨自在行。

深山不見鳥飛過,野地未聞風雨聲。

萬水千山人間路,一生行腳未稍停。

靈山歸來無一事,慈悲喜捨本是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