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現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
在大悲咒第十一句「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在清淨道場中,真心依戒修行,特現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
在 《梵網經》所載蓮華藏世界中,千葉大蓮華內,有盧舍那佛。經文一開始,就記載「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 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雖只這一段經文,但意義已很明白,而在說明這段經文之前,須先了解《佛說梵網經》這部經的來源和經義的重點,這部經傳說本有120卷,是唐朝真諦法師到印 度取經時帶回,卻因中途船在海上遇到風浪襲擊,所以只帶回《菩薩心地品》上下兩卷,上卷說明三十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為修習佛法的根源,下卷再 說明十重、四十八輕戒為行菩薩道的根本,上卷以明心見性為體,下卷以持戒修行為用,而前面所引的經文,則是盧舍那佛在說完上卷的三十心和十地以後,所接著 說的經文。所以這裡所說的「爾時」,就是指的那個時候。而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是:那個時候,盧舍那佛為剛聽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修行的大眾們,簡略 的開示這個像恆河沙一樣多的心地法門,就如只說了些像毫芒一樣小小的一點。這些心地法門都是過去的一切諸佛已經說過,未來的一切諸佛應該宣說,現在佛已經 在說的修行法門。至於三世菩薩也是過去的菩薩已經學了,未來的菩薩應當要學,而且現在的菩薩也要學。而我已經在百劫之中,圓滿修行此一法門,號為盧舍那。 你們這些現在佛要將我所說的這些修行的戒法,轉示給一切眾生,為他們開啟心地法門。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第一要了解「盧舍那」是修心地法門有圓滿成就的報身 佛,所以觀世音菩薩化身盧舍那佛特別說明是報身佛。什麼是報身佛呢?簡單的說,佛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法身是光明遍照的本覺性體,報身是智德圓滿的始 覺佛身(盧舍那),化身則是為教化眾生、慈悲應現的佛。此句咒語觀世音菩薩現盧舍那報身佛相,也就是說明在持誦此句咒語時,要從心地開始。什麼是心地呢? 要言之: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修行佛法要依心修起,所以稱之為心地。《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 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地就是佛性,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此可知,佛法唯心造的涵義,而在了悟此涵義之後, 即可體悟到觀世音菩薩為此句咒語,化現盧舍那佛相的慈悲,乃在度化眾生修行時要以修心為主、以持戒為用,雖然我們大多是未皈依的佛門弟子,但是既然有幸結 此佛緣,能夠皈依觀世音菩薩,學習菩薩的大悲法門,就應從心修起,不祇要淨心修習《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悲咒,不間不斷,而且要從日常生活中,認真行持 身、口、意三業,常保心地清淨,進而再廣行布施,以忍辱、精進使福德增進,再修戒、修定、修慧,如此福慧雙修,即能成就報身之因。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 中,現盧舍那佛報身相,即是在度化我們,能依此修行,以戒為本、以定為宗、以慧為用,有此三學,則心中的貪、嗔、癡三毒,將漸形化解,一切善念、善行、善 業,當隨之而生,如此長期薰習,不斷行持,心地必會自在清淨,福慧增長,一切煩惱也就自然得到解脫了。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相
在大悲咒第十二句「南無那囉謹墀」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世間眾生,學佛修行時,能真切的入佛知見,特現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相。在上句「婆盧吉帝室 佛囉楞馱婆」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現「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在佛法的經典中,多將毘盧遮那、盧舍那、釋迦牟尼分別視之為法、報、應(化)三身,毘盧遮那意 為遍一切處,盧舍那意為智德圓滿,《華嚴經》亦以前二者為法、報二身,意為光明遍照來分別。密宗則以毘盧遮那佛為理智不二之法身佛,並譯稱遍照或稱大日如 來,《大日經疏》說:「所謂毘盧遮那者,日也,如世間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長一切萬物,成一切眾生事業,今法身如來亦復如是,故以為喻也」。以上這些 說法,雖略有不同,但都稱為佛的「三身」,應無疑義。而就佛教的觀點來看,天台所說的法、報、應三身之次第排列,比較明確具體,而三者均為釋迦牟尼佛之覺 身,如果從共有的功德加以區分,則毘盧遮那佛和盧舍那佛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法身佛與報身佛,而釋迦牟尼佛則為一世成佛於閻浮提的應身佛。依《法華經》的 說法,在印度修行證道、弘法利生、究竟涅槃的「釋迦牟尼佛」,在久遠之前,早已成佛,其一時的示現只是用以教化眾生,如是修行佛法,權巧方便而已,與佛原 有之法、報二身實無所分別。
觀世音菩薩在此二句中,先以圓滿報身示現盧舍那佛相,再以清淨法身示現毘盧遮那佛相,意義都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應以圓滿、清淨為根本,而此圓滿清淨的法 益和涵義,已由應世的釋迦牟尼佛圓滿無礙的示現,眾生只要學佛修行,就能入佛知見,成就一世的佛果。至於佛的法、報、應三身,乃是修行的無上境界,唯佛能 有,眾生若能成佛,就能證入此一境界,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此佛相的真實涵義。
而佛所示現的法身、報身、應(化)身,其基本的意義,依《金光明經玄義卷》說:「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 聚名應身。」《止觀》也說:「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起用為應身」,所以一般所說佛的法身,乃是將宇宙的實相之理,加以人格化,而將此真理的體現者—釋 迦牟尼佛,尊稱為法身佛。報身乃是指菩薩經過波羅蜜的修行與誓願,福德智德具足,而成為福慧圓滿的報身佛。應身又稱為化身或應化身,是為相應教化眾生的需 要,而變化成種種形象之身,如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就三身的境界來說,法身是普遍存在於十方三世的圓滿佛身,而報身和應身則是在特定的時代和地域, 為了化導有緣的眾生所示現的佛身,而此法、報、應三身,通常都只是用以對佛陀的一項尊稱。而在此句「南無那囉謹墀」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特別示現毘盧遮那佛 清淨法身,即是在教化眾生,佛的清淨法身乃為一切修行的無上境界。至於如何才能修得清淨,六祖惠能在《壇經無相三皈依》中說:「自性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 境界,自性皆不染著。」這就是說明,修行在自淨其心的道理,一切修行佛法的人,能在五欲六塵中自淨其意,也就能證得「心淨即佛土淨」的佛菩薩境界了。
觀世音菩薩現羊首神王相
在大悲咒第十三句「醯唎摩訶皤哆沙咩」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示知眾生修學佛法,只要能心無染著,行無所礙,以清淨平等之心,真修苦行,功夫到時,自會有所 成就,特現羊首神王之相,以勉勵眾生,若能至心持誦大悲神咒,即使惡道眾生,亦有證得佛果之日,而且成道之後,還能護持一切眾生在持誦大悲咒時,免遭外魔 之侵擾。
羊首神王與二十八部及諸天善神,同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常時護衛持誦大悲咒的一切眾生。羊首並不界定為羊,而是一種寓意於形的示現,六道眾生不論天、人, 還是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等眾生,都具平等德相,只要能誓願學佛修行,必會得菩薩的慈悲救度,脫離輪迴之苦,這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一切有情眾生, 所必須深切了悟之處。佛法以平等對待有緣的眾生,經上常以「生佛平等」來教化眾生,只要能在自性中真正的修行,真實的覺悟,儘管自力有限,但是佛菩薩的法 力和佛力無窮,若能真心修學,不間不斷的奉行,菩薩必會以無限的大力,救度眾生出離苦海。
在《法句譬喻經惡行品》中曾記載一個故事:「昔佛在羅閱祇國,遣一羅漢名須漫,持佛髮爪至罽賓南山中作佛圖寺,因此五百羅漢,常止其中,旦夕燒香,繞塔禮 拜。時彼山中有五百獼猴,見道人供養塔寺,即便相將至深澗邊,負輦泥石,效作佛圖,豎木立剎,幣幡繫頭,旦夕禮拜,亦如道人。時山水暴漲,五百獼猴一時漂 沒,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寶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從何所來,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見本形,獼猴之身,效諸道人,戲作塔寺,雖身漂沒,神得生天。 今當下報故屍之恩,各將侍從,華香伎樂,臨故屍上,散華燒香,繞之七匝。時山中有五百婆羅門,外學邪見,不信罪福,見諸天人,散華作樂,繞獼猴屍,怪而問 曰,諸天光影,巍巍乃爾,何故屈意,供養此屍?諸天人言,此屍是吾等故身,昔在此間,效諸道人,戲立塔寺,山水瀑漲,漂殺吾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 散華,以報故身之恩,戲為塔寺,獲福如此,若當至心,奉佛世尊,其德難喻,卿等邪見,不信正真,百劫懃苦,無所一得,不如共往至耆闍崛山,禮事供養,得福 無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體作禮,散華供養。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獼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見佛,今故自歸。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 行,受此獼猴身,雖作塔寺,身被漂殺?佛告天人,此有因緣,不從空生,吾當為汝說其所由。乃往昔時,有五百年少婆羅門,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時山上有一沙 門,欲於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輕若飛,五百婆羅門,興嫉妒意,同聲笑之,今此沙門,上下翻疾,亦如獼猴耳,何足為奇也。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來,溺 殺不久。佛告諸天人,爾時上下沙門,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羅門者,五百獼猴身是,戲笑作罪,身受其報。……佛告諸天人,汝之近世雖為獸身,乃能戲笑起作塔 寺,今得生天,罪滅福興,今者復來,躬奉正教,從此因緣,長離眾苦。」引述這則故事,旨在說明:一是建寺造塔,能有無量的功德,即使生為畜牲道的獼猴,也 會因依樣建寺繞塔禮拜,而能直接升入天道,享受天福;二是此一故事在明示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以之勸戒世間一切眾生,於一切時處,都要勤修善業,勿作惡 行。若凡事都能深觀因緣法則,就不會任性妄行,徒造惡業,以免來世自食惡果。由此可知,一切眾生若能至心供奉諸佛菩薩,造寺建塔,其功德自是難以言喻。我 們也可從此故事中,了悟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羊首神王相的真實意義,乃在教化世間一切眾生,不要因為此身的凡俗,而不敢修行佛法、持誦大悲神咒, 只要能心地清淨,一心歸向菩薩,老實修行,時節因緣到時,就能修得清淨佛果,得證無上菩提。
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相
在大悲咒第十四句「薩婆阿他豆輸朋」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學佛修行,持誦大悲咒,要了悟持名念佛,能往生西方清淨佛土的無量功德,特現甘露王菩薩相。
甘露王是阿彌陀佛的另一化身。是密教中所信奉的清淨法王,顯教中所崇信的阿彌陀佛。
阿 彌陀佛為西方極樂淨土世界的教主,傳說在久遠的世自在王佛時,深研佛法名為法藏比丘,其後因緣成就自願為眾生建一光明清淨的極樂淨土,並以善巧方 便的法門,來度化一切苦難眾生。因為發四十八願,至心修持,而達到成佛的願望,名號為「阿彌陀佛」。「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 三個字詞合起來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量一詞究其義,乃是指超越時間與空間而言,而佛是無量覺,所以延伸出阿彌陀乃是無量壽(時 間)與無量光(空間)合一的稱謂,所謂「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可見阿彌陀涵義之廣大。但在一切無量中,壽卻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不在,則一切因 緣事象皆難成就,因此阿彌陀佛乃是以此有限生命延長為無限的慧命,並建構西方極樂淨土世界,供真心信仰佛法的人,前往修行,對於此一極樂世界的境界,佛經 上常有記載。一生倡導念佛法門的一代宗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時,三十年間,據大師自己說,就曾見過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以無盡願力,誓度一切眾生,不捨慈悲,凡持念其名號的眾生,生前獲佛護佑,能消一切災禍業障,死後更可往生極樂淨土,常聞佛法、得續慧命,尤其以 持名念佛的方便法門,最得眾生的親近。《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中,佛都教眾生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作為修行的基本功夫。這裡所說的「專」就是指心要 專一,「持」是保持不退不失;其次在持名的時候,有的念四字,有的加上「南無」,意義都是一樣,重要的是念時不要懷疑、不生妄想,更不要間斷,這與我們持 誦大悲咒的道理一樣。
持名念佛一般分作兩個部份,一個是「理念」,一個是「事念」。理念是將佛的名號、咒的意義所涵蘊的道理要了解,以便念起來心意堅定、不生妄想懷疑;至於 事念則是對佛或咒的道理並不明白,只是專心持誦,時日一久,自可心地清淨,智慧漸開。所以不管理念或事念,只要心念集中,依時持誦,福報自在其中。阿彌陀 佛是以無量的自覺為名,並以名修德,以德度眾,而得佛的境界,所以持名念誦自能心清意淨,順利往生西方淨土世界。阿彌陀佛密教尊之為甘露王,乃是因此佛常 以甘露水來度化眾生,使人可以消災解厄、壽命延長,所以在金剛界曼荼羅中,又稱之為受用身阿彌陀如來,其實不管顯、密,阿彌陀佛的盛名,已在世界各地形成 普遍的信仰,不僅淨宗信眾稱名,即使一般出家、在家眾,也是見面以「阿彌陀佛」作為彼此禮敬的問候語,可見阿彌陀佛的光明,實已遍照十方國土,利益一切眾 生。
觀世音菩薩現飛天夜叉天王相
在大悲咒第十五句「阿逝孕」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持咒修行一定要心無雜染,保持一片清淨,才能成就一切因緣果報,因此特現飛天夜叉天王相。
夜 叉在佛經上的記載,是受四大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毘沙門所管轄的鬼眾,為天王的眷屬。有關夜叉的身份地位,據《正法經》所載有三種:一是地行夜叉;二 是空行夜叉;三是宮殿夜叉。地行夜叉行動快捷,負責傳遞世間眾生所有善惡的消息,與世間眾生最為接近;空行夜叉職司巡行天界,可以在虛空飛行,一有資訊, 即傳交宮殿夜叉,將之呈報護世天王,作為懲惡揚善的依據。這三種夜叉,都是受天界保護,為巡察世間一切眾生的鬼眾,在《地藏經》中所記的的各種大小鬼王, 就是指這些夜叉而言。夜叉也有善與惡之分,守護善人者為善,害人者為惡,關於此點,《地藏經讚歎品》曾有段世尊與鬼王的對話:「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 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根據其 (鬼王)所指派的部屬到世界各地去巡視世間眾生自己造作的業報,結果發現這些世間眾生是作惡的多,行善的少。但是世間眾生的善惡業報,並不能由巡視的鬼眾 隨其好惡而妄作評斷,必須要依世間眾生的行為而定,對善人則善予之,對惡人則惡予之,而且善人居多時,鬼眾亦少,反之惡人居多時,惡鬼亦多,尤其是居家房 屋,鬼眾決不會無故前來侵擾。所以惡毒鬼王接著說:「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 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我等鬼王,禮敬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 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可見鬼是不會任意傷人或隨便擾亂人的住宅。所以佛在聽完鬼王的訴說之後,即讚歎說:「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 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以上這段《地藏經讚歎品》所記述佛與鬼眾之間,尚有如此平等無礙的對話,而人與佛菩薩之間,更能無礙無別,只要眾生能真心的禮敬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當也必 將平等對待眾生,何況我們在此研習大悲咒,更是莫大的善緣,若能善盡此心,不僅鬼眾不會有所傷害,而且還會受到夜叉天王隨時隨地的護佑。「心奉觀世音,時 時保平安。口誦大悲咒,處處無災難。」希望這幾句話我們都能朝夕奉行,則一切平安,福報必在其中。
觀世音菩薩現婆迦婆帝神王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婆薩哆(二)那摩婆薩哆(三)那摩婆伽,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意思為:「薩婆薩哆」意為佛法廣大;「那摩婆薩哆」為法王子之別稱;「那摩婆伽」意為一切平等。全句的意思為:佛法廣大平等,法王子應廣為宣說。
在 講述此句咒語的意義之前,要先對佛法作一點說明:「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這個法是佛在住世時,觀察宇宙間自然演進的生滅變異的奧秘以及人世間眾 生生死流轉的現象而覺知的法則。所以佛法簡單的說就是佛所覺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將此真理向眾生宣說,度化眾生離苦得樂,達於無染的清淨光明境界。了解 佛法的基本意義之後,即可知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第十三、十四、十五句咒語以後,再說此句咒語是在度化眾生要了解佛法廣大、一切平等,只要眾生能真 心不二、依法修行,就可消除煩惱業障,離雜染而得清淨。
這裡所說的「法王子」乃是指生於聖人(法王) 之家、能廣修佛法、助佛教化眾生的人,總稱 之為法王子。為什麼菩薩在此句中要提法王子呢?因為眾生癡迷,常為世間的一切現象所惑,以致使原有的佛性受到雜染,而生我執進而失去應有的覺知能力,所以 一些生長在法王之家、廣植善根的人,應廣為宣說佛法,使眾生能從雜染的生死流轉到達清淨解脫的境界。
佛 法廣大,眾生常因宿世的善根而需要作不同 的解說,但是千經萬論要想一一了解,實為不能。因此最適合的方法就是依照自己的生活環境,選擇一項最方便的佛法來真心修持,決不要妄求太多,以為到處去 聽、去學就會開悟,那實是一種誤解,佛法乃是無盡的法門,只要能一門深入、長期修持,就一定能由迷轉悟,得到清淨自在。大家來此研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 宣說的大悲咒,是多世以來善根善緣難得的顯現,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不要浪費。在有限的人生中,要得一善知識,極為不易,今天能有這樣的機緣,在此菩薩道場 共修大悲咒法,決非偶然。
這句咒語特別提到佛法平等,也就是要眾生真正體悟佛法本是慈悲,只要眾生能真心修持,不分聖賢、愚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老幼,不分性別,只要能認真修行,皆能得脫生死苦海,到達清淨安樂的境界,即使過去有業障纏身,也能因誦持大悲咒而得根本的解脫。
菩 薩為使眾生對此句咒語更為了悟其所蘊涵的意義,特化現婆迦婆帝神王相,手持利器,以助眾生持誦時能見相知義,並得聖王的護持。「婆迦婆」在「佛地論」以六 義稱之:一為自在,二為熾盛,三為端嚴,四為名稱,五為吉祥,六為尊貴。「智度倫」亦言:「婆迦婆」為天竺語,「婆迦」言德,「婆」言有,故名有德。另外 「大日經疏」說:「薄伽梵」者即「婆迦婆」,是能破義,如人執利器,多所「摧伏」。從以上的經論中可以了解「婆迦婆」乃是善德的化身,而且勇於破除魔障雜 染,在楞嚴咒毘盧真法界所蘊五大諸天部份,因「婆迦婆帝」有六義,故尊之為世間大聖、十法界至尊,並貫通密法五部(即中央如來部,西方蓮華部,東方金剛 部,南方摩尼部,北方羯摩部。),而此五部中所含攝之功德乃在以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將眾生的業障予以消除。觀世音菩薩化現「婆迦婆」帝神王相的因緣,是在 度化眾生在誦持此句咒語時,能轉迷成悟、離一切煩惱,如此可使身心有雜染的人,能夠身心清淨,智慧差的人,能夠得到智慧,甚至能在為自己消除災禍、惡業, 常得健康外,還能迴向其他眾生離苦得樂,只要能真心誦持大悲咒,這些果報就會自在其中。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對於在家修行的人,更具方便意義,只 要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心體悟、精進不懈,除早晚誦持大悲咒之外,若能廣行善業,就一定能種下更多的善因,既可為今生消除業障,也能為來世深植善根。佛法廣 大、平等,有情眾生一定要珍惜這一世難得的善因善緣,修一世佛,積三世緣,雖是一句老話,但確有其真實的涵義,願我們能如實修行,能好自為之。
觀世音菩薩現軍荼利菩薩相
講述:
軍 荼利菩薩又稱軍荼利明王或稱甘露軍荼利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在顯教則常以菩薩稱之。根據仁王經奉持品記載佛對波斯匿王說:「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建立 正法,護三寶者,我令五方菩薩摩訶薩護其國。」此五方菩薩當為一般所說的五方佛,即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與中央大日如 來,而在此五方菩薩護國儀軌中,每一菩薩均有正法輪與教令輪二身,正法輪現菩薩之真實身,教令輪則現明王之忿怒身,於此再加五佛之自性輪身,稱之為三輪 身。「秘藏記」以此五菩薩皆為自性輪身,乃在指度化眾生為菩薩之自性而言,而其中之教令輪身即為五大明王。
軍 荼利在觀音院中,為蓮華軍荼利,又 稱降伏金剛,係蓮華部之使者,並以甘露智水為眾生洗滌煩惱,同時為使眾生遠離癡、慢二毒,乃由南方寶生佛化現忿怒身,並持法輪為眾生摧伏熱惱、蛇障等惡 魔,又稱之為南方軍荼利明王。軍荼利明王復因其在蓮華、金剛部內具有摧伏惡魔之應事大能,故又稱之為甘露軍荼利、蓮華軍荼利和金剛軍荼利,並依此三者為主 體,修成軍荼利夜叉法,名為「阿蜜哩多軍荼利法」,奉修此法,可息災除魔及熱惱、不食等病之障礙。而在金剛軍荼利密法中,因受諸佛加被,能除多世罪業、摧 伏煩惱,因而廣受一切天親世友之尊敬。
最後有一點應加說明,即是在早期譯經時,誤將「阿蜜哩多軍吒唎法」其中之荼字譯為吒字,後經大唐長慶元年 海雲比丘秉其師義操之口誦梵文,確認其為誤譯,乃於筆記中予以記載改正,這就是以後流傳的「阿蜜哩多軍荼利法」而非軍吒唎法。「大悲咒解」引述前人所記為 軍吒唎菩薩,實有未察,乃假此次講述時,予以更正及說明。
觀世音菩薩現阿羅漢法身相
講述:
「阿 羅漢」的意思是,獲得解脫的聖者,所謂解脫,就是能斷貪、嗔、癡三毒,而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業報。「阿羅漢」一般認為有「應供」、「殺賊」、「無生」三種意 義。就「應供」而言,阿羅漢乃福慧俱足的聖者,能虔敬供養阿羅漢可以學習其修福、修慧、修行的法門。而「殺賊」乃是斷煩惱之賊的意思,修得阿羅漢的人,能 除見、思二惑的煩惱,所以稱之為殺賊。至於「無生」則是指阿羅漢已因地修行、所學圓滿,達到出離三界、不受輪迴的涅槃境界。
阿羅漢的「阿」字,本是「無」的意思,乃是指一世的因果報盡、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而「漢」字則是指一切的罪惡和不善,「阿羅」則為遠離之的意思,就此三字的涵義,可知阿羅漢乃是遠離罪惡、不生不滅的聖者。
小乘佛教稱阿羅漢為修得四果的聖者,已斷除六道所持的見、思二惑,脫離煩惱,進入四聖法界,大乘義章也指稱阿羅漢有四項含義:一是能斷一切惡法;二是能證寂滅涅槃;三是能感化一切眾生;四是斷絕一切過錯。有此四項所以能應現一切,並可接受眾生供養。
由此可知,「阿羅漢」在大小乘佛教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一般佛寺供養之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都在因其能常住世間、守護正法,所以阿羅漢也是世間佛法的守護神。
阿 羅漢在傳統的觀念上,是一位從不作惡、眾善奉行,外能修身、內能修心,遊行世間、熱心度化眾生的聖僧,在修行阿羅漢果位時,大多會選擇清淨之地隱居潛修, 直到修行圓滿,才會遊行世間、度眾救人,只是阿羅漢是由禪修開始,所以常為自度而施梵行,不像菩薩以度眾生為誓願。所謂「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的阿羅漢聖者,在佛法的廣大、圓滿的境界中,雖入涅槃境界,還是會為佛法的宏揚,遊行世間、廣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現無量慈悲相
講述: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切救苦救難的象徵。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觀世音」中文的名稱由來,真正受世人重視的除了3世紀時印度僧人僧鎧譯「無量壽經」提到外,直到西元5世紀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時,觀世音的名號才真正受到重視。
觀世音名號能引起萬千人注意,就是因為他是觀照世界眾生而尋聲救苦,就像普門品所說:任何一個人在危難時,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得到菩薩的救助。「千處有求千處應,苦海化作渡人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獲得世界人士信仰的主要原因。
「觀 自在」是觀世音菩薩另一個名號,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除色蘊外,其餘四蘊都是屬於心法,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 「內在覺性」,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佛性,觀世音不但能觀照別人的音聲,還能觀照自己的音聲、覺性,一個人能察覺到自己內在的覺性,並且能有所感悟時,也就離 佛不遠了。
中國最大的觀音道場,在浙江省寧波的舟山群島普陀山,每年三節:2月19日為觀音誕辰,6月19日為成道日,9月19日為涅槃日。每年逢此節日,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人都會聚眾禮讚大慈大悲觀世音,長久以來「家家觀世音」已經深入民間,成為民俗信仰的重要節日。
觀世音菩薩,在世間會因應時機因緣,在各地救渡眾生,眾生也會在各地敬拜觀世音菩薩,不會因時因地而有分別。太虛大師說:「清淨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可見觀世音菩薩就在世人的心中,心有慈悲,行能助人,就是世間的觀世音。
由 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無邊無界,而且無遠弗界,世間眾生任何苦難只要能一心稱名,就能與菩薩的願力相應,就能立即達到息災、救苦,甚至增長福慧、有求必 應的願望。我們研習大悲心陀羅尼經是最能與菩薩心靈相應的無量法門,只要一門深入,長期薰修,就會有明顯感應。修持大悲咒,不但能去除現實疾苦,還能親自 感受到清淨自在的本性。只是修持最根本的條件,就是要有慈悲心,時時存有慈悲心,而且能常行佈施,常作善行,日深月久,就能達到真正修行的最高境界。
觀 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中,是一位大悲顯現、能為一切有情眾生拔苦得樂的度世菩薩,聞聲救苦、不稍停息,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告阿難尊者說:「此觀世音 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可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 願行,隨時都在護持世間一切的有情眾生,而蘊藏在大悲之後的,還有菩薩的無量大智,在中國廣為流傳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是觀世音菩薩為眾生宣說佛法 的無上經典。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兩大脇侍,也在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教化眾生,依「悲華經」所載,當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將由觀世音菩薩承補其位,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其淨土名為「淨寶世界」。
觀世音菩薩以普門示現的慈悲,救度世間眾生,並依眾生的願求,隨緣示現,以其不可思議的應化身,在世間作無邊的救度,使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與清淨,這種大慈大悲的偉大精神,正是觀世音菩薩在十方世界成為眾生廣為禮敬、祈盼,最莊嚴、最慈悲的大悲聖者。
觀世音菩薩現大梵天王相
講述:
梵天為清淨、離欲之意。古印度認為宇宙一切萬有的根源,皆由「梵」所生,而梵天則是「梵」神格化之後所產生的天神,也是當時婆羅門教最高的神,甚至被奉為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所以有時稱「大梵天王」為「娑婆世界的王」。
與梵天同在的還有梵輔天和梵眾天,合稱為初禪三天,在位階上相傳是以大梵為君,梵輔為臣,梵眾為民,大梵天所得之禪定為中間禪,乃介於初禪與二禪中間之義。
為 什麼大梵天認為自己是宇宙的創造者呢?在「長阿含經」中說:當此世界毀滅後,即將形成新的世界,此時將有部份光音天的天人,因天福享盡、壽命將終,適時要 從光音天下生於梵天,而當時最先生出的梵天就自認為自己就是大梵天的王,是宇宙唯一的創造者,在虛空中悠然自在,因其善於了知一切萬象的義理,能造化萬 物,所以掌控一切眾生的命運。
大梵天王以自主獨存,認為自己是眾生之父,乃自然而有,無人能造之,後世一切眾生皆由其化生,並以自己能知一切諸典義理,足堪統率大千世界,高貴尊榮、自以為是,唯其清淨梵行,能為眾表率,亦是其生存之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