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世音菩薩現金光幢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一句咒語「婆夜摩那」中,觀世音菩薩現金光幢菩薩相,以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以清淨心為本,並以歡喜心度化一切有情眾生,使佛法光耀於十方法界。

    金光是佛法無上莊嚴的象徵,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在佛法 一般的通識中,金乃尊貴之義,以示法身之德,而光乃普照之義,以言般若之智,所以金光二字實具德、智兩種境界,而菩薩示現之金光幢菩薩,亦為佛法廣大圓融 無礙的莊嚴象徵,《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生王品》說:「金光百福相莊嚴,所有見者皆歡喜,一切有情無不愛,俱胝天眾亦同然。」這是佛當時為與會諸佛菩薩等善眾 所說的「往昔奉法因緣」偈頌中的四句,佛以金光比喻百福的莊嚴,而且所有見到金光的人,莫不心生歡喜,甚至一切有情眾生,莫不喜愛,同蒙佛法的金光照耀, 使一切的煩惱,都能解脫,可見金光在佛法中之神聖莊嚴。

    在宣說「婆夜摩那」咒語時,觀世音菩薩化身金光幢菩薩,除顯現佛法的無上莊嚴外,還示知修學佛法主要在能利益一切有情有緣的眾生,使其開啟智慧,福慧雙 融,獲得真實的成就。眾生只要能善自珍惜這一份善緣,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並以之教化有情眾生,則將來所得的善德福報,絕對不可思議。大悲咒不僅可使持 誦者所作皆能隨意,解脫一切煩惱,並能圓滿所願的功德,成就諸種善業,只要我們能真心供養,常持此咒,必能受到佛法的金光普照,增長一切福德智慧。但願我 們都能受持讀誦,如實修行,皆得圓滿。

    觀世音菩薩示現金光幢菩薩來度化眾生,主要因緣亦在金光幢菩薩乃是如《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對大梵天王所說:「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 說」而金光幢菩薩當為諸佛之一,所以菩薩才以其身示現,尤其金光幢菩薩為清淨、智慧、歡喜、如意,一切善德的象徵,以之示現教化眾生,必能使一切眾生法芽 增長,成就所需的信根善業,常生佛前,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觀世音菩薩現三頭善聖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二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學佛修行持誦大悲咒的有情眾生,能善知諸德圓融,對所有難行苦行之事,不生厭心,特現三頭善聖相,用以教化眾生精進修行,不生懈怠。

    在很多的情境中,菩薩為教化眾生,隨順因緣,常現各種形貌,以引導眾生進入大悲修行法門,《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向佛說:「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 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祕密神咒,其中或 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在此句 「娑婆訶」咒語中,所現之三頭善聖相,乃是為了教化十方三界一切六道眾生,能深自體悟,為此菩薩常以無比的慈悲、威儀和圓滿的智慧,救護眾生解脫煩惱,菩 薩除了示現三十二化身之外,還有多首、多臂、多目的神聖威儀,這都是菩薩對眾生的慈悲示現,而「三頭善聖相」在根本的涵義上,就是菩薩覺行圓滿的慈悲相 (正面),和右面的福德圓滿、左面的智慧圓滿之相,菩薩以此三相來教化眾生,要修證無上的佛法,一定要先從修行福德,開啟智慧,作為起始,只有福德、智慧 兩者圓滿,才能修得菩薩善聖的境界,佛法常以智慧和福德來形容佛的究竟成就,即在說明此福、智二者的神聖莊嚴,乃為任何修行佛法者所必須求得的修養和能 力,這也是菩薩示知眾生學佛修行的無上境界。

    「三頭善聖相」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的諸多聖相之一,在十方三世諸佛中,相信確有一位菩薩稱名「三頭善聖」,我們只要能體悟和學習此「三頭善聖 相」所涵蘊的真實意義,並依此修行,常自警覺,必能得到息災、增益、吉祥、圓滿的成就。觀世音菩薩在每一句咒語中所示現之相,必有其因緣,我們研習時,只 要能悟其所以,行其所由,對於任何一位俗世凡夫來說,能得觀世音菩薩的如此教化,實已是善緣難得,若能將菩薩的聖名常所奉持,福德、智慧已在其中了。常言 說:「福自善中求安樂,慧從靜中得自在」,安樂自在本是眾生修行的第一層境界,願我們依此修行,必能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謹隨緣寫作偈語一首,用以和各位同學共勉:

 

福慧雙融兩足稱,

三首善聖自光明,

如何修得此二法?

四攝六度自在行。



觀世音菩薩現舍利弗尊者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三句「悉陀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學佛修行之人能深悟佛法的廣大圓融,為度世救人最具實用價值的正法,只要能認真修行,功夫到時,必可解脫煩惱,走向弘法度人,清淨自在安樂的境界,為此特現舍利弗尊者相。

    舍利弗原名為優婆底沙,又名舍利弗多羅,是王舍城東南摩吒羅之女舍利之子,其父帝沙為婆羅門教的學者。有關舍利弗名字之由來,在《大智度論》中有一段記 載:「摩陀羅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鳥之眼,故名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為舍利弗」,因弗多羅三字譯作子,故又稱之為舍利子。

    舍利弗幼年時因受其父母之嚴格教誨,故精通百科學藝,具有極高的智慧和涵養,最早與目犍連尊者共隨當時外道學者刪闍耶學習苦行,並擁有弟子多人,一日得遇 烏西比丘,得聞佛陀之教義與盛名之後,即仰慕不已,經與目犍連商議後,乃決定率門徒三百餘人共同皈依佛陀座下,受具足戒,成為佛的弟子。由於舍利弗之皈 依,使佛的威德更加遠揚,僧團的勢力也隨之擴大,因為舍利弗的學養深厚,而又熱心向道,善於弘揚佛法,所以深得佛的信任,在建造祇園精舍時,就曾派他前去 監督和企劃工程的進行,甚至讓年幼的羅睺羅拜他為師,可知佛陀對他的倚重。

    舍利弗在僧團中,不僅表現出色,而且從不與人計較爭執,由於處事圓融明快,對佛法的傳布和對眾生的教化,都有很大的成就,所以為諸弟子之首座,被稱譽為智慧第一。

    有一天佛在毘舍離城附近的樹林中,向弟子們宣稱自己三個月之後即將進入涅槃,要大家好好修行。當舍利弗聽後便自忖:過去諸佛的首座弟子,都是在佛前進入涅 槃,而今佛的涅槃之期已近,我亦應先佛進入涅槃才是。於是就向佛稟告,請允許他先入涅槃。佛陀聽了以後,便平靜的問舍利弗要在何處進入涅槃?舍利弗乃答 說:我的故鄉是迦羅臂拏村,我的百歲老母依然健在,我想再見她一面,然後在我出生的房間裏進入涅槃。佛聽後,即點頭應許,並命阿難集合諸比丘來與舍利弗道 別,在告別時,舍利弗恭敬的對佛說:佛陀,我從過去以來,一直盼望能出生在有佛住世的時代,如今夙願得償,實在沒有比這樣的機緣更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了。這 幾十年來,蒙佛陀的慈悲教誨,得開智慧,解脫煩惱,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我心中的喜悅和感激,現在我即將進入清淨自在的境界,慈悲的佛陀,請接受我的頂禮。此 時全場靜肅,寂然無聲,舍利弗乃向佛頂禮,躬身而退,佛於座上默然頷首,平靜的目送舍利弗離去。

    舍利弗涅槃後,將遺體荼毘,帶回竹林精舍,由阿難轉交佛陀,隨後佛對集合的眾比丘說:這是舍利弗的靈骨,他的智慧廣大無邊,已證悟法性,少欲知足,勇猛精 進,常修禪定,忘諸我執,降伏外道,弘揚佛法,現在已獲解脫,無諸煩惱,大家應該效法舍利弗的修行悟道、弘法度世的精神,勿貪勿妄,自求精進。

    從以上舍利弗對佛的告別感言和佛在舍利弗涅槃後對諸比丘所作的讚歎,除了令人深為感動之外,還可體悟出佛的慈悲和舍利弗對佛的衷心禮敬,對於每一個學佛修 行的人,都是值得記憶和效法之處,這也應是觀世音菩薩所以在此句「悉陀夜」中,要示現舍利弗尊者相的用意所在,願我們能以此為鏡,虛心研習佛法,每日持誦 大悲咒,力求精進,以求自度度人,不負菩薩慈悲的教化。

 



觀世音菩薩現恆河沙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四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示知一切眾生在持誦此句咒語時,能悟入佛菩薩的正知正見,特示現恆河沙菩薩相。

    在很多佛菩薩所說的經籍中,恆河沙常被用以形容數量之多,難以計算,如《大悲心陀羅尼經》即記載:「爾時觀世音菩薩告梵天言,……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 恆河沙諸佛所說,彼等諸佛,為諸行人,修六度未滿足者,速令滿足故,……」所以這裡菩薩所示現的恆河沙菩薩相,並非指某一位菩薩而言,乃是用以說明有無數 量的諸佛菩薩,在為受持大悲咒的人,施予護持,使其能未發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因 此,恆河沙菩薩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的出現,是菩薩在喻知眾生,只要能真心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就能得諸佛菩薩的護持,成就一切所願。

    由於大悲咒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境界,任何人只要能真心持誦,都會隨之生起慈悲心,悟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應的情境,即使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也能感受到菩 薩即時的教化和菩薩慈悲的賜福,也許這樣的感覺,非人人所能有,但是在經上,菩薩已有很多的宣說,而大家在持誦時,只要真誠心具足,清淨心具足,一定也會 感受到大悲咒的神奇感應,大悲咒不僅能轉化持咒者的心境,消除不安,遠離煩惱,還能轉危為安,開啟智慧,也許有些同學還未能體悟到此一真實的情境,但也有 很多同學已經習慣於此種受用,這可能是大家用功的程度不同,相信只要能真心持誦,無所揀雜,大悲咒一定會帶來無盡的妙用,正如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對阿 難尊者所說:「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一切患苦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無有不差者」,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已受佛所讚歎。菩薩在此句中特別示現「恆河 沙菩薩相」,也是在闡明大悲咒所具有的無上功德和無盡的妙用,我們只要真心持誦,將之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細心思惟就會感受到菩薩無所不在的慈悲示現。

    持誦大悲咒要以清淨心和真誠心為根本,老實行持,不受任何事情的影響,真正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時時處處,不間不斷,如此當能持心一處,淨念相隨,便可與恆河沙諸佛感應道交,悟入清淨平等的境界。

一句咒語有一句的殊勝,而此句「娑婆訶」乃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一切眾生所宣說,意在教化眾生不管根機如何?只要能深心修持,不必貪求,功夫到時,自然就會得諸佛護持,悟得佛法妙理,成就一切果相。



觀世音菩薩現放光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五句「摩訶悉陀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能在廣大殊勝的佛法中,選擇一個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門,老實行持,便能有所成就,特現放光菩薩相,用以護持有緣修持大悲咒的一切眾生。

光, 在佛法的經典中,常有很多的記述:顯示其不只是物理的一種現象,與事相上的光明象徵,在信仰上,光也代表著崇高的修行成就和吉祥圓滿,以佛菩薩 來說,光更是對眾生的慈悲關懷。在《光讚經光讚品》中,便記有佛在定中曾自身體的各部綻放出百千億的佛光,以造福一切眾生,而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亦 記有當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而總持王菩薩亦以偈問說:「誰於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然。誰於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當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具足,並誓願將以大悲咒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時,「十方千佛,悉放 光明」,菩薩並告梵天說:「誦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可知,光在佛菩薩的修行和度眾上,具有無上殊勝的意義。

佛 菩薩的放光,一般來說,都是在對眾生能得大利益,或佛菩薩顯示殊勝因緣時,才有此情境出現。而佛的放光,也因部位的不同,具有各自特殊的意義。如 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獄道的眾生;膝蓋放光是利益畜牲道的眾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餓鬼道的眾生;肚臍放光是利益修羅道的眾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眾生;肩上 放光,是利益天道的眾生;口裡放光,是利益小乘的眾生;眉間放光,是利益大乘的眾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機,或是召集大菩薩,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由上所述,可知佛的放光,乃是利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只要眾生如法修行,即能得到佛菩薩的放光護持。

而 在此句「摩訶悉陀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放光菩薩,即在喻知眾生,一切眾生在唸誦和修持大悲咒時,都會得佛菩薩的光明護持,尤其是六道眾 生,都能直接得此利益。至於放光菩薩是否為專一的稱謂或是一種泛稱,在意義上並不重要,我們甚至可以解釋放光菩薩乃是一位會放佛光的佛菩薩,代表著一種崇 高的修行果相,也顯示出放光是佛菩薩要以慈悲的佛光,化解眾生的一切煩惱、危難,實不必執著此一稱謂。因為任何一位修行圓滿、正知正覺的佛菩薩,都具有放 光的神通,所以我們只要了解光在佛法上的殊勝意義,即能體悟觀世音菩薩示現放光菩薩的慈悲涵義。

我們 在持誦此句「摩訶悉陀夜」咒語時,一定要深切體悟菩薩之所以要示現放光菩薩相,乃是為示知眾生,佛法的光明無限,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只要眾生能 深心信仰,持誦大悲咒,就能得到佛光護持,成就一切果報。這是讀此句咒語的要義,若能依此行持,一定會與菩薩有所相應,而得真實的受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慈悲,以不可思議的神奇大悲咒,度化一切眾生,使眾生能易行而受用,實是對眾生無上的賜福,我們有緣受此法門,只要深心清淨,恆信能解,朝夕不斷,老實行持,功夫到時,必能得到佛菩薩的光明護持,解脫一切煩惱,證入自在安樂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目犍連尊者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六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勤修淨業,了結一切業障,特現目犍連尊者相。

目犍連尊者本名為俱律陀,出生於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為王府之師,母名為採菽。少年時與舍利弗相交甚密,並同拜當時的學者刪闍耶為弟子,後來因聽聞佛法,而率領百餘弟子與舍利弗同時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稱為神通第一。

目 犍連與舍利弗兩人,在佛陀的教導下,用功修行,都得到很高的成就,而對佛法的弘揚,貢獻也最為卓著,嚴格的說,佛法之能在很短時間內流傳於當時印 度各地,兩人之功實不可沒。而在弘法的過程中,如果遇有阻礙時,目犍連常以強者姿態反對妥協,由於他具有神通,所以在與外道鬥法時,常能獲勝,但亦因此原 因,而被外道仇視,致遭後來為裸形外道所害。

目犍連簡稱目連,不但神通第一,而且秉性仁慈、孝順,在 《盂蘭盆經》上記載:目連之母入地獄,墮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目連求佛解脫其難。 佛乃告以:「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 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佛告目蓮:「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 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應時解脫。」此即後世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延僧結盂蘭盆會,俗稱「放燄 口」,誦經施食,超度亡魂,以報父母長養之恩習俗的由來。而「目連救母」之故事,亦因其孝順父母之德行,而流傳至今。

為 了弘法,目犍連極難避免與外道產生衝突,而其神通廣大,外道難以對之抗衡,因此當時的一些魔道中人,都對之懷恨在心,常思報復,直到有次目犍連在 弘法途中,經過伊斯闍犁山,在山中靜坐時,被裸形外道得知,乃集結魔眾從山上推落巨石,滾向目犍連坐處,尊者因之不幸遇難,當噩耗傳來時,比丘們紛紛議 論,深感不解,乃向佛請示:目犍連尊者有著無上的神通,為什麼還會為外道所害?佛陀聽了以後,就平靜的對一眾弟子說:肉體無常,業報終要了結的,一個覺悟 的智者,不會把生死看作是一個難題,目犍連能為弘揚如來正法而犧牲,而且未以神通解脫業障,這證明他的心地清淨,已達涅槃境界。而神通並非根本之法,與超 脫生死並無關係。佛陀的這一番開示,也證明神通並非學佛修行的根本大法,有了神通,並不能證明沒有業報,而目犍連尊者的以身殉難,足證業報現前的可怖。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示現目犍連尊者相,即在示知一切眾生,不可造作業障,否則業報現前,無法可救。真心持誦大悲咒即可消除一切業障,永保清淨安樂的人生境界。



觀世音菩薩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七句「悉陀喻藝」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了悟佛法廣大,能成就一切利益,但如虛空般無形無礙,而能色行於中的道理,特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

在佛教的經典中,對於世界的看法,通常有三種型別:一是華藏世界,二是極樂世界,三是娑婆世界。

華藏世界,為蓮華藏世界的簡稱,乃釋迦如來真身毘盧遮那佛淨土,佛經上說:在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故稱之為蓮華藏世界。

極樂世界,則為阿彌陀佛所居之淨土,《阿彌陀經》佛對舍利弗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娑婆世界,為世間眾生所居之地,因能忍受十惡、三毒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又稱堪忍世界。

此三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境界,因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只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故只就極樂世界之形貌,作簡要說明:

「極樂」梵語為「須摩提」,具有安養、安樂、清淨和永離眾苦之義。此世界為阿彌陀佛之國土,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脇侍,故此淨土與菩薩乃有無上之因緣。在此世界中以四土分別示現其境界:一是凡聖同居土;二是方便有餘土;三是實報莊嚴土;四是常寂光土。

凡 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度化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者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 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從以上各國土所居者的成就來看,可說極樂世界乃是諸天菩薩所居之處,這些菩薩除了我們熟知的如觀世 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各大菩薩之外,還有一切修行圓滿的聖者,都在其間,所以極樂世界是顯現諸天菩薩的修行境界,為一清淨光明的世界,在此世界 中,「生佛平等」,因此只要眾生能真誠禮敬,唸誦菩薩的聖號,即能與之相應,持誦大悲咒,即能得諸天菩薩的相應加持。

觀 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意在示知眾生,應發願修行佛法,持誦大悲咒,未來即可前往極樂世界與諸天菩薩聚會一處,這是菩薩 的慈悲,我們一定要深自體悟。從修行的境界來說,只要能真心信從菩薩的教化,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日久便能深心清淨,自性顯現,一旦心清意明,智慧開啟, 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所以只要我們能念念不退,就能有機緣與極樂世界 的諸天菩薩相應成就。

佛法唯心,大乘佛法所言十法界,均是心性所變的境界,心性是能變,十方佛土是所 變,能變的心性無量,所變的佛土也是無邊無量,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所處 的娑婆世界,雖然遙遠,但比起無量的自性,都是很短的距離,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而來,加上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一念之間便已到達,這就是菩薩對我們 的慈悲教化,一定要深自體悟,才能了知大悲咒的神奇威力。大家不要輕忽了自己多世以來所修的善根福德,更不要辜負觀世音菩薩賜給我們的大悲法門,一心稱 念,必會業障消除,智慧增長,心地清淨時,極樂世界就會現前。



觀世音菩薩現天女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八句「室皤囉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廣種善根,普度有情,受諸快樂,遇事吉祥,特現天女相。

在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中記載:「爾時世尊,為欲利益薄福貧窮諸有情故,告觀自在菩薩言:善男子若有苾芻苾芻 尼、近事男、近事女諸有情類,知此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能受持讀誦,修習供養……。能除一切貧窮業障,獲大富貴,豐饒財寶。」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極樂世界, 為前後圍繞無量大菩薩眾說法時,特別對當時在座前聽法的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與大吉祥天女菩薩摩訶薩所說,意在示知一切出家、在家有情眾生,若能受持大吉祥天 女十二名號,便能消除一切貧窮業障,獲得富貴財寶,可知此大吉祥天女乃是具有無量功德和吉祥的菩薩,此十二名號為:吉慶、吉祥、蓮華、嚴飾、具財、白色、 大名稱、大光曜、施食者、施飲者、寶光、大吉。眾生若淨心受持,便能除一切貧窮不祥,所有願求,皆得圓滿。

大 吉祥天女,也被稱為「寶藏天女」,相傳大吉祥天女是毘沙門天王的妃子,根據《金光明經》所記載:在過去世的寶華功德 海、琉璃金山、寶照明如來時,已種下諸多善根,所以常能隨心之所念,乃至所到之處,能使無量百千眾生受諸快樂,所需財物珍寶等,悉令充足。世間眾生若能以 香花及種種甘美飲食,至心奉獻,發所求願,並且持念吉祥天女之名號,便能獲得充足的資財及種種寶物。

吉祥天女是吉慶、吉祥和具財的象徵,能自在施予快樂和寶藏,因植有種種善根,故其容顏出眾,極其美麗端莊,在胎藏界曼荼羅內,虛空藏院中,侍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旁。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室皤囉夜」咒語中,示現吉祥天女相,即在示知眾生,若能真實修持大悲咒,便能得此天女的護持,不僅能除一切貧窮業障,還能獲得富貴吉祥,受諸一切安樂。所以只要我們能真實持誦大悲神咒,就能感應此天之天女,得到護佑而能解脫一切貧窮業障,自在安樂。

佛 經有「天女散華」之說,乃是根據《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所載:「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 摩詰問疾……。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 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 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這裡所說的天華,是指花的意思,在佛經上,凡是天華即是指天上的妙華。《心地觀經》說:「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 空」《智度論卷第九》:「云何為天華?天華芬熏,香氣逆風。」皆言天華為供養諸佛菩薩之物,天女以之供養,諸弟子不察,而生分別之心,佛乃以之教化眾生, 要心地清淨,無所分別,才能得證佛菩薩之清淨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阿闍那尊者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九句「娑婆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學佛修行,要以德業為本,特現阿闍那尊者相。

在 佛法中凡是被禮敬稱名為尊者的人,都是智德具足修行成就的聖者,而此聖者,大多已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修得此一果位,除 已斷煩惱之外,並能證入涅槃境界,不受生死輪迴之苦。佛在《阿羅漢具德經》中,即示知百弟子之德,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行,用以教化一切眾 生,學佛修行應以修德修智為根本之道,不能捨此而行他法。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之阿闍那尊者,乃是一位德行高潔的聖者,一如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他是佛的堂弟,往昔與七王子一同出家,因其長得英俊瀟洒,雖然已經出家,仍為一美貌少女所愛慕,但被其所堅拒,因此深受世人的尊敬。

有次佛在祇園精舍說法時,阿那律尊者因過度疲倦而昏昏欲睡,因而受到佛的斥責,當即立誓不眠,奮勉精進,以磨練貪睡的欲情,終因久累成疾,雙眼失明,後來佛即授以金剛照明三昧修定之法,不久即修得天眼,成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修行時,他曾向佛請示如何才能修得覺悟之道,進入涅槃?佛即為之說《八大人覺經》,並告以要至心誦念,必得成就。此經之內容為:

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出陰界獄。

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以 上是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對於每位學佛修行的人,都有其真實的意義,若能用心體悟,必能增長信念,開啟智慧。而在 此句「娑婆訶」的咒語中,能有此因緣引述此一經文,實因此經乃是教化眾生,少欲知足,遠離貪癡,解脫煩惱,常求精進之大法,與觀世音菩薩之教化極為相應, 我們在持誦此一咒語時,當能離一切障,得一切福,自性清淨,自在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山海惠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六十句「那囉謹墀」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一切眾生能深悟學佛修行,必先自修養品德智能做起,特現山海惠菩薩相。

山 海惠菩薩在《阿彌陀佛國經》內與觀世音、大勢至、普賢等大菩薩,同被列為阿彌陀佛二十五位護法聖眾之一,此菩薩以山和 海持名,顧名思義即知其具有高山一樣的仁慈和大海一樣的智慧,雖然這是一種依名解義的說法,但與菩薩的性德實為相近。在佛法經典中,很多菩薩的名號,都有 與性德相應的涵義,一如觀世音、大勢至、普賢、藥王、地藏等大菩薩,沒有一位菩薩的名號,不具有深長的教化之義。我們之所以要持名念佛:一是信念菩薩的聖 號,能夠堅定對菩薩的恭敬信仰;二是在念念聖號之中能悟得菩薩的教化。一句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就是對菩薩的禮敬念念不忘,同時能從聖號的誦 持中,體悟菩薩千眼觀照、千手護持一切眾生的慈悲度化,得以滅除業障,離苦得樂。在我們持念大悲咒的儀軌中,遵從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示知,誦念 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十願、六功德與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聖號,意義即在時時處處都要以菩薩的願行為念,身體力行,奮勉精進,才能受持菩薩 的慈悲教化。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山海惠菩薩相,涵義亦在於此,我們一定要深自體悟,山海惠菩薩以山海一般的智慧德能,手持金劍,滅除一切障礙,以護持一切持念大悲咒的眾生,能淨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廣行布施,度化有情。

在 佛法上,每位菩薩都是具有智慧和賢德的慈悲聖者,我們學菩薩道,修菩薩行,都是志在學習菩薩賢德和憫愛世間一切眾生的 慈悲情懷與度世的梵行,梵乃清淨之意,佛法以能斷淫欲為梵行,《智度論》說:「斷淫欲天皆名為梵天」。所謂梵天,即是指色界的初禪天,在佛法上有四梵行之 說,是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言,而此四心亦是菩薩利他之行。只是眾生在修行時,很難真實奉行、持久不斷,所以觀世音菩薩才要宣說大悲咒,並依咒示現 諸佛菩薩、尊者、天王的聖像,用以開啟眾生的智慧,引導眾生老實修行,將世間一切人情事理的因緣造作,都能真實的予以了解,即使處橫逆之境,也能不嗔不 怨,無所畏怖,如此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困知勉行,必能消除一切業障,加以每日持誦大悲咒、念誦佛菩薩名號的無上功德,時時以利益眾生為念,如此信願行 深,終究必能與菩薩相應,亦能在今世生活中,自在受用,即使在未來世中,仍會在人天道上繼續修行,使善根深種,時節因緣一旦成熟,佛菩薩的境界,自然現 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