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世音菩薩現散花天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一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修習佛法時,能不生妄念,常自反省,知過改過,不生煩惱,乃現散花天菩薩相。

在 前句「波陀摩羯悉陀夜」咒語中,曾說佛法殊勝廣大,對於末世眾生,實是無上因緣。但因處於五濁惡世的眾生,境遇各自不同,而且逆境多於順境,如何 能在紅塵滾滾的末世洪流中,斷惡生善、不生煩惱,實是一大難事。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法門度世,在此句咒語中,現散花天菩薩相,即是在以花的美好和柔軟的性 德,來教化眾生能使自己的心念,美善溫馨如花。在佛法中,花為六種供養之一,主要在取其美善溫婉的形貌和德性,用以莊嚴佛果,佛經以「花開見佛」來形容花 的萬行開放,象徵修行的無上成就。

在五十八句咒語的講述中,曾將佛經所說「天女散華」作過簡要的解 釋,但在此句的散花天菩薩,其所示現的涵義,除了眾生要了悟花的無所分別德性之外, 更是要教化眾生能在濁世之中,常自觀照自己,要斷除一切分別妄想,不為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等色相所迷,而對生死有所畏懼。因此眾生如果能對所處的境 遇,不生畏懼,則一切煩惱自會消除。但要如何才能不生畏懼呢?在佛法來說,就是要止息一切妄念,不貪圖五欲的享樂,而安於少欲知足的自在生活,中國人以 「不忮不求」來修養自己,佛法以「無貪無嗔」來度化眾生,都是在說明「知足常樂」的道理,要能使人習於知足的生活,必須要從修善斷惡著手,《大集經寶髻菩 薩品十一》說:「菩薩摩訶薩,常樂修集一切善法,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已生惡法為遠離故,勤行精進。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已生善法為住不 失故,勤行精進。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無量世修集善行,是故性善,不以方便令惡不生,若有菩薩修四正勤,心得自在。四正勤者,菩薩爾時心及心數與大慈悲 和合共行,故名正勤。」這就是三十七道品的四正勤,是學佛修行人的基本修養,也是佛法修行的智慧之學,雖然只是講斷惡修善的道理,但卻是大菩薩所要修集的 一切善法之本,而且要與大慈悲和合共行,勤行精進,才能得所成就。

在我們這些初學佛法的凡夫來說,要 能真實修行到斷惡生善、不生煩惱的境界,當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但只要我們能淨心修持大悲咒,常自反省,常自約 束,常自警惕,以平常心旦旦而行,如此信念受持,必能得菩薩與諸天善神之護持,而得到圓滿的成就。證嚴法師說:「我們用心追求佛法無上的真理,真正身體力 行去體會,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對現實的考驗,就能夠學以致用,教育眾生。」這一段話可以作為此句咒語的最好說明,願我們能多所體悟,多所奉行。



觀世音菩薩現富樓那尊者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二句「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能禮敬十方聖賢,學習諸尊者菩薩的修行法門,特現富樓那尊者相。

富樓那尊者是迦毗樓城長者之子,其父為淨飯王之國師,名重於世。富樓那本名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是簡稱,他雖有一個富足的家庭,深得父母的喜愛,但是自幼即具慧根,對財帛無動於心,後來有緣皈依佛陀,修學佛法,因為真誠的用功學習,所以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

由 於他對佛法的精勤修持,經常隨侍在佛的左右,因而常常有緣向佛請求開示,在佛的諸多弟子中,能夠信仰堅定、辯才無礙、熱心宣揚佛法的人,為數雖 多,但富樓那在十大弟子中,卻被佛常稱其為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可見他對佛法的修行,不祇精深,擅於為四眾弘法,而且不避艱險。

有 次富樓那想到地處偏僻的輸盧那國去傳法,因為當地交通不便,民風強悍,佛很擔心他去弘法會遭遇很大的困難,就說那個地方很危險,還是不去的好,但 富樓那聽了佛的勸告之後,反而更為堅定的說,弟子至為感謝佛的關心,可是為了宣揚佛的大法,弟子願為佛法的弘揚,奉獻一切,尤其輸盧那地方風氣未開,更應 有人前去教化,讓佛法的光輝照耀彼處。於是佛又問富樓那,如果他們不接受教化,惡言相向,你將如何應對?富樓那乃以忍辱和不惜犧牲生命,表示其決心。佛聽 了很為感動,就說,富樓那你真不愧是佛法的弘法者。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記述,佛有次在說法時, 對隨眾弟子說:「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 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接著又說偈曰:「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從以上的記述中,可知富樓那尊者對佛法的弘揚,實在有很大 的貢獻。為了佛法的弘揚更能廣大和深入人心,其後他又在輸盧那國,收了五百弟子,並建寺廟供養諸佛。

富 樓那的一生可說都是在修行、弘法、忍辱和精進中度過,真正發揮了一個傳法者的十德精神,這十德是:(一)善知法意;(二)能廣宣說;(三)處眾無 畏;(四)辯才無礙;(五)方便巧說;(六)隨法行法;(七)具足威儀;(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倦;(十)成就威力。富樓那努力從事弘法利生的教 化,能夠孜孜不倦,就是奉行佛對弟子所說的弘法者十德的開示,矢志不渝,才能得到廣大的成就。

至於富樓那究竟在何時入滅,至今尚無法考證,只知道,在佛涅槃後,富樓那仍不辭勞苦的在各地弘揚佛的教化,真正發揮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傳法精神。

此 句咒語觀世音菩薩示現富樓那尊者相,即是在示知修學大悲咒的有緣眾生,都要在學有所得之餘,能夠效法富樓那尊者弘法利眾的精神,將大悲咒弘揚於 世,以大悲咒的無比威神之力,救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使之能離苦得樂、消災延壽,解脫一切煩惱。大悲咒的靈驗,一千多年來流傳於世,成為對大悲觀世音菩薩 信仰的象徵,我們有緣能奉持研習,實是多世以來與菩薩的因緣,只要大家能信念受持,不間不斷,而且能善加弘揚,必會成就一切利益,得無量福報。

 



觀世音菩薩現多囉尼子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三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信念受持、勤行精進的修學佛法,以解脫一切宿世罪業和今世的無窮煩惱,並將修學所得的成就,廣宣教化,供養諸佛及一切眾生,特現多羅尼子菩薩相。

在 此句中,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多羅尼子菩薩手捧蟠桃相,乃在教化眾生要奉行禮敬供養諸佛菩薩之意,就佛法而言,供養乃是指以香花、燈明、飲食、資財 等資養三寶,以示真誠皈依、奉行佛法教化的禮敬之心。依其作用而言,一般多以三供養來分別,所謂三供養即是指:(一)利供養,意為以香花飲食等物,供養諸 佛菩薩;(二)敬供養,指以讚歎恭敬之心,供養諸佛菩薩;(三)法供養,指受持修行妙法,以為供養。《十地論》也有財供養、法供養和觀行供養之說,雖然還 有其他如四事供養等,都是在為護持佛法,以廣宣教化所作的各種供養。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示現的多羅尼子菩薩所作供養相,即是在示知眾生,佛法的教化 要以供養三寶為根本,只有在禮敬供養中,才能使一切的佛法能廣行於世。而在諸多的供養中,又以法供養最為殊勝。

至 於如何才能做好法供養?則是一切修學佛法者的共同課題。在前一講中,曾將佛對弟子所說的弘法十德予以列出,並作為我們學習弘揚佛法的依據,用意也 在強調此十德的涵義,乃是一切弘揚佛法者,所必須具備的修養。雖然我們在此研習大悲咒,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作大悲咒的弘揚者,但是能以此十德作為修行的共 同目標,所得受用也必至為廣大。

佛法有無量法門,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則是無量法門中,最具教化眾 生斷惡生善、離苦得樂的法門之一,尤其是大悲咒的神奇威力,最是不可思議!我們 能有此善緣研習及受持此一神咒,除了多世以來的善根之外,則是由於與觀世音菩薩久遠以來的宿世因緣,才能在此生此世中,有此難得的機緣,而此善緣所得的受 用,也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只有深心受持,才能體悟到其中的神奇妙用。

人生於世,外緣難免,而一切的 煩惱,也都因之而起,如何能使此外緣清淨?方便之法,即是至心持誦大悲神咒,因為我們一己的力量有限,必須仰賴於菩薩 的慈悲加持,才能從迷亂的煩惱中,得到解脫。就佛法來說,人的生死,難出於六道輪迴,但常因善惡業因的造作,果報有所不同,其中只有人道的業因果報,表現 的最為明顯,因為天道但享福報,無意另造新業,而三惡道眾生,困於苦報,已無分別造業的能力,唯有存在於娑婆世界的人道眾生,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行善 造惡,所以才有修行向善的機緣。我們之能有緣持誦大悲咒,即是對人道的根本保障,只要以每天有限的時間,淨心受持,則一切福報都會連結而生,再不會為惑業 所苦。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我們一定要深信大悲咒這一世的修行,不僅能為三世帶來無量的福報,而且能在一念之間,進入天道受福。佛在《大悲心陀羅尼 經》對阿難尊者說:「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歎莫能盡。」可知只要我們能深心受持此大悲咒,並為之廣宣教化,則一切罪業都可消除,一切福 報都會隨緣而生,使人生充滿喜悅、自在和安樂,也會連帶的使修行的功德,得到圓滿的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三摩禪那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四句「摩婆利勝羯囉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心地清淨,不生妄念,定心受持大悲咒法,並為廣大眾生宣揚此法,普使一切眾生皆能聽聞和信受此一大法,特示現三摩禪那菩薩相。

「三 摩」這一名稱,依《法華經囑累品》所記,乃為釋迦牟尼佛三摩諸菩薩之頂,而付囑《法華經》時所說。是佛對諸大菩薩說明自己在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 劫那樣長的時間中,所修習最難得到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要將此一大法傳授予諸大菩薩,受持讀誦,並廣為宣揚,使一切眾生,普遍都能聞知此一妙法。

「禪那」意為思惟修,又名靜慮,也就是在修習佛法時能思惟所對之境,而能精進修行之意。經此思惟靜慮,日久即能修得心定一境的禪定境界,凡能修得此禪那境界,必已斷欲界之煩惱,命終時,當生於色界之四禪天。

從 以上的簡要說明,可知此句觀世音菩薩所示現之三摩禪那菩薩相,乃是教化有緣眾生,在修習菩薩大悲法門時,要能習得一如禪那妄念不生、對境無為之修 養,才能使大悲咒廣為弘揚。當然這種境界,絕非人人都能修得,亦非一世即能成就,但菩薩慈悲,能在第七十四句咒語,作此示現,必有其深意,儘管我們一時難 以體悟其中妙用,可是就此句所涵蘊的意義,用心思惟,可以想見乃是菩薩在教化我們,信受大悲咒時,要能發揮大勇的本性,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的用功修行,才 能有所成就。或許不能立即有所受益,但只要能將修習所得,如理如法、以身傳法的「常欲廣說,志無疲倦」的力行不懈,有生之時,不間不斷,相信菩薩慈悲,必 會隨時給予我們無量的護持,使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能廣被於世,使一切眾生,都能在濁世中得到清淨安樂。也許在芸芸眾生之中,信和不信的人難以作明顯的 比較,但人心向善,是佛性使然,所以不管有多少人能夠真心的信受,只要我們真心的廣為教授此具有「威神之力」的大悲咒,相信有緣之人必會有所感應,一旦能 夠受持,就一定能為之消除罪業,而在此混亂不安的環境中,得到一點難得的清淨。

佛法廣大神奇,是無量 慈悲的救世大法,我們雖不是入門的三寶弟子,但我們能真實做到心奉觀世音,而且每天都淨心持誦大悲神咒,則會如佛在《法華經勸 持品》所說:「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我們所奉行的無上道,只要大家能夠至心受持,廣為 宣說,相信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雖然並不合於時宜,但其涵義卻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何況我們是在 弘揚普世信仰的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盡心盡力,即使沒有成就,在修行上也是成就。深盼各位同學,能共體此句咒語的真義,至心奉持,廣為宣說,使大悲咒能 廣宣流布,成為觀世音菩薩濟世的無量功德。



觀世音菩薩現大迦葉尊者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五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於修習大悲咒時,要能一心繫念、以苦為樂,特現大迦葉尊者相。

大 迦葉尊者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其專修頭陀苦行,所以被稱為頭陀第一。在佛涅槃時,尊者正在印度北方的鐸叉那耆國教化度眾,在聽到佛涅槃的消息 後,即晝夜兼程率眾趕回拘尸那迦羅城,為佛送行,但到達時,佛已涅槃,聖棺暫放在天冠寺中,據說當佛涅槃後,有些弟子曾於棺木上塗滿香油,幾次舉火荼毘, 但火都不燃,當大迦葉尊者對著佛的聖棺跪拜時,荼毘才得順利的進行,這種靈異的現象,使得大迦葉尊者悲慟不已,而且誓願依照佛的教化,將佛法弘揚於世,其 中最為人所稱頌的,即是為防止異說邪見,與阿難尊者共同負責召集五百大羅漢結集。而在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即是由大迦葉主持,並分由阿難誦經藏,阿那律誦 律藏,也因此一結集,使大迦葉盛名遠揚,成為宏揚佛法最重要的領導者。由於大迦葉的苦行和堅忍剛毅的弘法精神,乃能使佛法的光芒照耀於世,流傳於無窮的未 來。

大迦葉在初入佛的座下時,佛就對他有很深的教示,在《佛說大迦葉本經》中即記有:「佛告迦葉,從 今已往,制心修行,當如地水火風,得淨不喜,得諸不 淨,……,不以愁憂。」而大迦葉奉行佛的教化,苦行修持,亦得甚深的成就。在《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記述,有次佛問大迦葉有四種法成菩薩道,是那 四種?大迦葉說:這四種法是「一者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二者於一切眾生用佛智教化;三者於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四者於一切眾生行正方便。……」後來佛又問有 四種法,集菩薩一切善根,云何為四?大迦葉答說:「一者樂住林間寂靜宴默;二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三者樂求妙法,棄捨身命;四者聞義不足,集諸 善根,勵行精進。」在諸多的問答中,僅擇其一、二,以示大迦葉尊者在佛法修行上的真實成就。

大迦葉也 是位深具慈悲心的行者,在《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中即記載大迦葉度化貧母的故事,因為內容太長,所以無法予以全文引述,其中大意是說,貧 母因為自己貧病交迫,深感無物可施,極為慚愧,對大迦葉的乞求,無以為施,乃說:「如今之極貧,施意與願違。」大迦葉即勸說:「若其有意施,此則不為貧, 若復知慚羞,此則著法衣。」此時貧母聞之歡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則不可飲,遙啟迦葉,哀我受不。」摩訶迦葉答言:「大善,母即在窟匍匐取 之,……側身僂體,籬上授與,迦葉受之。」為取信於母,即於母前飲訖盪鉢,還置布囊中,於是老母特復真信。……

這 一段故事敘述雖長,但可看出大迦葉尊者的仁慈之心,後來貧母就以此一布施的功德,壽終後往生忉利天,此也證明布施在心不在物的道理。佛特別將此事 說予諸大菩薩與天人大眾聽聞,一者用以讚歎大迦葉尊者的慈悲,二者用以教化眾生,要學習大迦葉尊者的慈悲大行。相信在我們讀了這故事以後,也會有所感觸, 學佛修行無分貧賤富貴,只要有慈悲的心,就能得到圓滿的福報功德。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此句「娑婆訶」咒 語時,特現大迦葉尊者相的深長意義,乃在教化我們,在研習此句咒語時,能真實學習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苦行,以及學習 大迦葉的慈悲救度,尤其大迦葉在佛涅槃後,對佛法所作之結集,都是令人敬仰之事,而這三點,也正是我學習大悲咒所應修行之事,也是菩薩在大悲咒中,給眾生 的慈悲教化,我們一定要深自警惕,念念不忘,依此修行,持誦大悲咒,必能得無比的受用和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虛空藏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六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種諸善根,心行平等,以虛空同量之心,成就一切無上因緣,特現虛空藏菩薩相。

虛 空藏菩薩密號為如意金剛,此菩薩常住於一切香集佛土,《虛空藏菩薩經》說:「爾時西方過八十恆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一切香集,……彼國有佛,名 勝華敷藏如來,……彼佛今正為諸大眾轉妙法輪,彼有菩薩摩訶薩,名虛空藏。」此菩薩智慧深廣,福德深厚,常於一切法界,以大悲法益,濟度一切眾生。《大方 等大集經十四虛空藏品》說:「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能分別問於如來,如斯妙義,如汝已曾供養過去無量諸佛,種諸善根,心行平 等,喻如虛空,……如法不捨一切眾生,度大慈悲彼岸,及過諸魔,行不離世法,以虛空同量之心,成就此無上大乘妙法虛空藏,汝之功德,無有邊際,難可校 量。」這一段經文是佛對虛空藏菩薩智德之讚歎,因為虛空藏菩薩福德深厚,亦能廣行布施,在《大集經十六卷虛空藏菩薩品》中記載:「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 速辯,……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此虛空藏菩薩,何因緣故名虛空藏?佛告速辯菩薩,善男子,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布施,心 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皆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善男子,虛空藏菩薩,亦復如是。」這一段經文是佛 回答速辯菩薩,所問虛空藏菩薩的一段問話,佛以譬喻來說明虛空藏菩薩的慈悲布施,用以顯示虛空藏菩薩之莊嚴功德,能夠「施諸眾生,不捨大悲」。這是佛對虛 空藏菩薩,能於世間,隨順世法,以功德資糧,利益眾生,並隨眾生所應愛樂而予以度化,所作的讚歎。

在 《虛空藏菩薩經》中也記述,佛對藥王菩薩說明虛空藏菩薩具大慈悲,只要眾生有所需求,都能得虛空藏菩薩的慈悲救度。佛說:「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智 慧方便,大慈大悲,……善男子,若有眾生心無諂曲,亦不幻偽,其心純至,順入正流,所見真實,不譏彼闕,不自矜高,不卑他人,離諸嫉妒,不自顯異、矯惑眾 人,心本具足。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憐愍此等諸眾生故,以方便智,勇猛精進,修善方便,除滅此等諸眾生罪,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根, 皆悉迴向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世間眾生,只要能使「心本具足」的自性,保持純正,而能隨緣精進,即能得菩薩的慈悲救度。從這裡看,我 們即可了悟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虛空藏菩薩相的原因,乃是這兩位大菩薩,同具大慈大悲的性德,一切眾生只要能自性清淨,止惡向善,便能得菩薩的慈悲 護持。觀世音菩薩在第七十六句,重說此句咒語,實有深長的意義,我們只要能常持此咒,心有所皈,必能得諸佛菩薩無邊的護佑,而得無上的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普賢菩薩法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七句「南無阿唎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在修習佛法時,能真心皈依和禮敬慈悲清淨的聖者,特現普賢菩薩法相。

    普賢梵文為「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譯為普,跋陀羅譯為賢。《大日經疏》說:「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即是說普賢菩薩依菩提心所修的願行,能廣被一切,弘宣護持一切正法,所以名為普賢。

    普賢菩薩在佛菩薩的修行境界上,具有極高的成就,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脇侍。文殊騎獅,普賢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證相應。普賢菩薩亦是大 乘佛法成就的代表,在《華嚴經》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三者並稱「華嚴三聖」,而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行的象 徵,所以又尊稱之為大行菩薩。

    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記述:「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 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白中上者,頗梨雪山,不得為比。」這一段經文,說明普賢菩薩的無邊法相及所化乘之座騎,在經上尚有更 多的記載,因篇幅所限,未便詳為引述。

    普賢菩薩修行精進,願行具足,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記載:「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 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 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因這十大願能開 示菩薩的發心,能代表一切菩薩的行願,所以稱之為十大願王,又稱為普賢願海,一切眾生,若能依此修行,就能圓滿成就此普賢行,而此普賢行,就是一切菩薩必 修的法門,於此可見普賢菩薩在佛法成就上的殊勝。

    除《華嚴經》之外,在《法華經勸發品》中,普賢菩薩也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法華會上,普賢菩薩是最後向參予法會的大眾說法,勸說會眾要發菩提心,並且要受 持、讀誦、解說、書寫此一《妙法蓮華經》,因為普賢菩薩修行圓滿,不祇願大、行大,而且精進不懈、廣為護持如來妙法,經中記載:「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 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這是普賢菩薩對佛法的「弘宣護持」,也顯示普賢菩薩在佛 法修行上的無量成就。

    以上摘要引述各大經典所記述普賢菩薩的諸大成就,雖極簡略,但已顯現普賢菩薩的聖者形象。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所以要示現此菩薩的用意,即在以此菩薩 的無上願行,教化持誦大悲咒的眾生,能深入學習普賢菩薩的廣大願行,常修禮敬及歸向諸佛菩薩護持眾生的慈悲精神,並依此弘揚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使眾生 得度。而我們有緣受持菩薩所宣說的大悲咒,更應遵照菩薩的教化,精進修行,奮力不懈,只要能一心皈向菩薩,必能得菩薩慈悲的護持,止惡行善,修己度人,證 入清淨安樂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文殊師利菩薩法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八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學佛修行能觀照自己的心性行為,受持菩薩慈悲願行,成就一切法益,特現文殊師利菩薩法相。

    文殊師利菩薩,又名文殊師利法王子,簡稱文殊菩薩,雖在各種經典上另有其他很多稱謂,如妙德、妙首、敬首、妙吉祥等,但仍以文殊師利菩薩最為世人稱頌。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脇出,身紫金 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這段經文由佛說明文殊師利菩薩 出生之異象及其拜佛出家學道之情形,並預言:「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在諸大經典上,雖示現為菩薩,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明記,此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即已成佛,號龍種上如來。《菩薩瓔珞經四諦品》也記述:於過去 無數阿僧祇劫,有大身如來,剎名空寂,彼如來即今之文殊師利。其他各大乘經典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大方廣寶篋經》、《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文殊師利行經》、《大乘伽耶山頂經》……等,都記載著文殊師利菩薩演化宣說佛法之廣大成就。而在《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中記載:「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佛子,我今為諸眾生,於四聖諦,心生顛倒,恒處輪迴,不能免離,說此真實四聖諦法。」接著文殊師利菩薩即隨順佛所說之 因緣,宣說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一切眾生修行的根本法門,而此一法門,則是一切學佛修行成道的資糧,其中的四念處,前面已經引 述,而在此節中,特別要引述佛所說的八正道,來供養大家。

    經上記載:「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八正道?佛告文殊師利,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離諸罣 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愍心,本不 生故,是為正業。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 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文殊師利,此八正道,應如是解,即能了知。」 以上是佛所說的八正道解,也許與我們平常所知的解說,在文句上有深淺不同,理解可能不太容易,但這是佛所說的八正道正文,如果能用心思惟,老實行持,必會 另有一番境界。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婆羅吉帝」咒語中,特別示現文殊師利菩薩法相,正是要我們能深入修學佛法的真義。文殊與普賢同為佛的左右脇侍,佛法的圓滿成就,與觀世 音菩薩及地藏菩薩同被稱頌為大智、大行、大悲、大願四大菩薩,可知其崇高莊嚴的地位。我們能有緣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在研習後能領受諸大菩薩的慈悲教 化,實是不可思議的無上因緣,只要我們能深心信受行持,必能在佛法修習上,得到圓融自在的成就。



觀世音菩薩現千葉金蓮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七十九句「爍皤囉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一切有情眾生,能在學佛修行時,斷除外境的不當誘惑,保持身心清淨,得到清淨自在的成就,特現手持千葉金蓮法相。

    千葉金蓮在此句咒語中,乃是指密藏金剛界五部中的金剛部和蓮華部而言,以千葉象徵其無量之義,在此二部中,金剛部代表無量的智慧,蓮華部則是表無比的清 淨。而在佛法的修行上,智慧與清淨乃是一切修行者所必須具有的真實成就,無智不能得,無清淨則難自在,所以菩薩以其無量的慈悲,在此句中示現千葉金蓮相, 用以教化眾生,要在修行上,以開啟智慧和清淨身心為一切修行的根本法門。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一切有情眾生,只要能心奉菩薩,稱念其名,即得應願得度。但因末法時期,眾生常陷於癡迷的濁世之中,要使其能像蓮花一樣的出污泥 而不染,實在需要無量的慈悲和智慧,才能普度有緣。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濁世中的一切眾生,能解脫煩惱、清淨自在,乃特別宣說大悲神咒,以便眾生能在無量的 法門中,受持此易行法,進入信解之門。

在我們共同修習大悲咒以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大家都能一心繫 念,真實行持,不祇能自己受用,而且能廣為弘化,為其他有緣之人造福,這都是深受菩薩 的教化所致。以前我曾向同學們說,我們受持大悲咒,不祇要做觀世音菩薩的信眾,更要做觀世音菩薩的眷屬,因為一般的信眾多是對菩薩度化眾生普門示現的慈悲 而虔誠恭敬,常會因環境的影響,而有所退轉,但眷屬則不僅要深心信仰、恭敬供養,而且要能秉持菩薩的慈悲,發心去護持眾生,也許有人會覺得自己不過是一介 凡夫,又有什麼能力去護持其他眾生?其實護持本是一種慈悲的行為,我們可以先從慈悲自己做起,而後再慈悲其他一切眾生。在佛法上所謂一切眾生,乃是指四大 因緣和合而成的四生而言,現在有人倡導環境保護,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護持,而對於眾生來說,能真正為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家庭和社會,盡一分心、出一分 力,這都是慈悲的護持。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佛法也有八苦之說,我們要能在無邊的苦難中得到解脫,首先就要學習菩薩的智慧,去應對一切的艱難,而常持大悲咒,不祇能得菩薩 慈悲的護持,能消一切的業障,而且能使自己身心清淨,從清淨中開啟智慧。因為大悲咒有無比的威神之力,這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都有非常清楚的記述,只 要我們能一心清淨,常加繫念,就必能在現在生中,得到所願求的一切智慧,因為一切智本為眾生所具有,只是我們常為外境所迷、為五欲所困,乃使此一智慧為所 障礙,而常持大悲咒,即能去此業障,使身心清淨、智慧開啟。菩薩在此句中示現手持千葉金蓮之相,其意即在示知眾生,要以智慧和清淨,應對一切的煩惱,大悲 咒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只要能真心受持,必會為自己開啟智慧之門。

    也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常有很多煩惱和難解之事,所以菩薩才在此句咒語中,以智慧和清淨來教化我們,使大家在煩惱時,能心地清淨,多以智慧去應對一 切順逆之事,佛法說:「煩惱即菩提」,菩薩要我們在煩惱時,能淨心持誦大悲咒,即是能在持咒中,得到解脫煩惱的智慧,了悟一切事理的因緣,大家以多世以來 的善根,得到菩薩的慈悲賜福,授予大悲神咒,只要我們能一心繫念,持之勿失,就必能使自己智慧開啟,證入清淨自在的修行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垂金色臂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八十句「娑婆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保持身心清淨,不受外擾,精進修行,而得自在成就,特現垂金色臂法相。

金 色臂象徵觀世音菩薩無上莊嚴的法相,並以下垂顯現不為外境所動的涵義。在此相中,同時以多種樂器,代表音聲的呈現。而在五音交響的樂聲中,菩薩以 靜止無為的狀態,讓音韻過耳無聞,此乃示知眾生,要能在嘈雜的生活環境內,淨心持志,不為外界音聲所擾。也許音聲難以阻斷,但若能定心一處,即能充耳不 聞。所以菩薩在修「耳根圓通」時,得觀世音佛教導,從聞、思、修中,入三摩地。所謂聞、思、修,一般來說乃指大乘菩薩所修之法門,又名三慧,簡單的說:聞 慧,乃依見聞經教而生之智慧;思慧,乃依思惟諸法之理所生之智慧;修慧,則為依修禪入定而生之智慧。前二者可稱之為散智,以其發修慧之緣,後者稱之為定 智,有斷惑證理之作用,《成實論三慧品》對此有較多之說明,因篇幅所限,不再予以引述。

在觀世音菩薩 所修耳根圓通法門時,特別提到此聞、思、修三慧,乃在闡明聞慧之意,為自耳返聞,不隨音聲生滅而有分別、執著,也就是聞與無聞、返聞自 性的道理;思慧乃是內不思根、外不思塵,一念不生、全體皆現的境界;至於修慧乃是以耳根為聞性的法門,修得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智。以此三慧作為耳根修持的法 門,當能圓通無礙,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大悲境界。

在此句「娑婆訶」的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所 以要以垂臂相來示現,除了以上的簡要說明外,最重要的是在度化眾生。若能解脫煩惱,得到清淨自在的生活環 境,必須要在耳根聽聞中,心有所思、行有所修。因為世間的一切現象,大多來自傳聞,一不小心,即會為外境相傳的流言妄語所惑,而一些最能影響情緒的語言, 不管是綺言、惡語,都會使人產生偏邪之見,帶來很多無謂的煩惱。菩薩以修耳根圓通來示現返聞聞自性的道理,即是在度化眾生,不要為不當的音聲所惑,而能一 心清淨,從聞所當聞中,逐漸證入「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境界,這種成就,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們若能依菩薩的示現,淨心修持大悲咒,即使處在五音繞樑 的情境下,也會不為所動。古人雖說,聞雅音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若以菩薩之示現思之,則知一切世間的音聲,只是一時的現象而已,實不必為之生妄念、動 塵心,受諸苦惱而不自覺。觀世音菩薩於此句咒語中,作此示現,亦在教化大家若能常持大悲咒,思惟修行,自能淨心、養性,不為外境所惑,而且即使有所聽聞, 於持咒中,亦能知所警惕,不會為悠揚的樂音和綺言、誑語,而有礙於身心的清淨。《法句經》說:「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這就是 對聽聞最好的詮釋。也許我們都難證入耳根圓通、十方圓明的境界,但若修得「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素養,即已見入門的功夫了,至於如何能有更高的成就,則 要看自己能否依菩薩的慈悲教化,不斷的精進修持而定,佛法唯心,心若清淨,則一切成就,已自在其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