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世音菩薩現八部神王相

 講述:

    佛 經上對八部之說有兩種,一是《法華經提婆品》所記,龍女成佛時有「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的說法;二是《三藏法數》所說的「八部鬼神,故 森然而翊衞」,此八部又名「八部鬼眾」,受四大天王之統率。這兩種說法,一般在談八部時,大多指天龍八部而言,所以此句咒語所說的「八部神王」應是天龍八 部。此八部分別為:(一)天部;(二)龍部;(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由於此八部眾生為人眼 所不能見,故又有「冥眾八部」之說。因為八部中以天部和龍部最為殊勝,乃稱之為「天龍八部」,而菩薩示現之「八部神王」,當亦以此兩部之天王和龍神為主。

    天部眾生所居住的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大領域,欲界眾生因未脫離「淫欲」和「食欲」,所以被稱為「欲界天」。色界位於欲界之上,因無染污,所以 一切物質都是清淨光明,雖有生命,卻無欲望,故無所煩惱。無色界,位於色界天之上,因已無物質現象,故此界眾生以意識為主要的生命特徵,依止於禪定的精神 境界。

    在此三界中,欲界有六天,分別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簡稱為六欲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是以須彌山為宇宙的中心,其中 四天王天在山之半腰,忉利天在山之頂端,因仍在地上,故稱之為地居天。而兜率天以上的四天,因在虛空之中,所以稱之為「空居天」。而在八部的論述中,概以 地居天為主,所以有關空居天的各天,就不列入講說的範圍。

    其次是龍部。在八部的眾生中,除了諸天之外,最具威神之力的就是龍王(神),雖然他們的形象不似天王那麼莊嚴,但基本上仍是受佛教化的善神。龍部以水為 居,能行雲佈雨,影響大地的生機,在佛經中,常有記載龍王護持佛法的事蹟,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及《修行本起經》就有佛誕生時,難陀及跋難陀二位龍王,在 虛空中吐出清淨之水,為太子淋洗身體的事,其他像沙迦羅龍王、優婆羅龍王等八大龍王,都是行大乘佛法的法行龍王,為佛法的守護神。

    除了天、龍二部之外,第三為夜叉。又作藥叉,意譯為「捷疾」,是住在地上或空中的鬼類,在古印度的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的小神靈,民間常祭祀夜叉以求 福。《大智度論》卷12記述夜叉分「地行」、「虛空」及「宮殿」三種。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飲食;虛空夜叉具有飛行大力,能在空中快速飛行;宮殿夜叉守 衛宮廷,有種種娛樂。夜叉受北方毘沙門天王所統領,負責守護忉利天等諸天及人間,受用種種歡樂,並有威勢,在《大方等大集經》中,即記載有夜叉八大將,護 衛眾生界。

    第四為乾闥婆。意為食香,是半人半神的樂師,以香氣為食,是帝釋天底下職司音樂的天神,《大智度論》卷10記載乾(犍)闥婆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大千世界 皆為之震動,時而居住地上,時而至天庭演奏天樂,是東方持國天王的部屬,守護東方,同時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二十八部眾之一。

    第五為阿修羅。阿修羅意為「非天」,乃是指阿修羅的果報和天、人一樣殊勝,卻無天、人般的德行,所以和天、人不同。因其形相怪異,極為可怖,為印度神話中惡神之一,常與帝釋天爭鬥。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具有嗔、慢、疑三種強烈的習性,亦為八部眾之一。

    第六為迦樓羅。迦樓羅意為金翅鳥,居天下之大樹,以龍為食,為八部眾之一,《華嚴經》中記載有大速力迦樓羅王等四名,這些金翅鳥王因常參加佛所宣說的佛法大會,都已具足成就大方便力,能護持一切善眾。《法華經》也記有金翅鳥與其眷屬參加佛說《法華經》的法會。

    第七為緊那羅。緊那羅意為「人非人」,這是因為他們外表和人相似,但頭上卻多長了一隻角,看起來又不像人,所以稱之為「人非人」,由於常參加諸天法會,並 擔任音樂演奏,因此又稱之為「樂神」,再加上有美妙的歌喉,善於歌唱,乃又有歌神之美譽。在大乘經典中,常記載有緊那羅眾列席於佛陀宣說佛法的大會中,以 歌聲音樂來供養諸佛菩薩與參加大會的眾生,《華嚴經》即記有善慧光明緊那羅王等的故事。

    第八為摩睺羅。摩睺羅意為「大蟒神」,因其無足,只能以腹部行走,故又名「大腹行」,在佛經中常記其與其他天龍八部眾等,一起參與佛陀法會,守護佛法。《華嚴經世王妙嚴品》即有記載,並說這些摩睺羅王皆能勤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得無量解脫法門。

    這些部眾根據經典的記載,都是經常參加佛法大會的忠實信眾,只要佛陀說法,他們都以歡喜的心參予守護和聽聞佛法,雖非法會的主體,但是在佛法大會中,有了 這些部眾的參加,法會就會變得充實和莊嚴。佛法是廣大、平等、圓融、無礙的大法,從八部的眾生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八部神 王」相,即是在示知眾生佛法的此一精神。「八部神王」非指某一位神王,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一種莊嚴的示現。

 



 觀世音菩薩現四臂尊天相

 講述:

    在佛教的護法神中,有很多天王都有二臂、四臂、八臂等的形象出現,這種多臂的意義,主要在顯現其特有的功能,通常每一手臂都會持有一種法器或寶物,用以象 徵其所修持的神格與勇猛,例如六觀音之一的馬頭明王在《八字文殊儀軌法》中即記載有馬頭明王三面八臂的造像,八臂分別執諸器杖,左上手一手執蓮華,一手執 瓶,一手執杖,二手結印契,右上手一手執鉞斧,一手持數珠,一手執索,於輪王座上,呈忿怒兇惡之相,象徵威力強大,可降伏一切魔障。其次如孔雀明王,在 《大孔雀明王畫像儀軌》內即記有其形象莊嚴慈悲,具一面四臂,右上手執開敷蓮華,意為敬愛,第二手持俱緣果,意為調伏,左上手持吉祥果,意為增益,第二手 持孔雀尾,意為息災。從孔雀明王的所持各物中,可知此尊具有敬愛、調伏、增益及息災四大功德,能滿足一切願望。由此可以想像菩薩在宣說此句咒語時所示現的 四臂尊天相,乃在示知眾生若能如法持誦大悲咒,即可得諸天善神予以各種護持,而此四臂尊天,一手托日,一手托月,即在象徵光明普照、靜養生息之意。托日乃 是代表日光普照,宇宙萬物均能欣欣向榮,有情無情都能生機蓬勃,隨緣成長,托月意為月光遍洒,大地萬物悉能靜養生息,有情無情都能清淨自在,自然成就。所 以此四臂尊天相,乃是菩薩以此教化眾生,真心持誦大悲咒,即能隨順因緣,隨機應化,去諸煩惱,而得自在清淨,並能增長一切善因善果。菩薩以慈悲度世,我們 若能一心皈向菩薩,也必會以善行相應,若思有所精進、成就,只要能確實踐行「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的方便法門,時節到時即會得菩薩隨機示現的救護,時 時平安、事事無礙,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成就多世的福緣善果。

    四臂尊天相,乃是菩薩的隨機示現,只在泛指諸天善神護持有情眾生,弘揚大悲神咒的善德大行,至於手臂的多少和所持的法寶器物,都是在顯示其護衛佛法和有情 眾生的威猛之力。這些不同的造像,也同時代表佛法廣大圓融的神奇妙用,我們不必為一臂或多臂,生好奇之心或是分別之念,只要誠心信持大悲法門,則必得十方 諸佛菩薩與諸天善神的立即護佑,袪除煩惱,常得安樂。



觀世音菩薩普陀山顯應

 講述:

    普陀山在地理位置上是屬於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間的一個小島。這座形狀狹長的小島,總面積約12.26平方英哩,在寧波東方約70英哩處,島內山脈由南到北,最高峰叫白華頂,全島佈滿寺院,為舉世聞名的觀世音菩薩的清淨道場。

    普陀山是中國及全世界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朝拜中心,一千多年來,有關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所顯化的靈異事蹟,可說不勝枚舉。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 九這三個被視為觀世音菩薩誕辰、成道、出家的日子,來自遠近各地的朝拜信徒,更是擠滿了這一座孤懸海上的聖地,有很多信眾,為著想親見菩薩的顯化,寧願露 宿山間、洞旁。普陀山能夠名揚中外,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象徵,也正是由於菩薩在朝拜者面前,常常示現的靈異所致,而這些靈異的事蹟,大部份被登載在普陀 山的山誌上廣為流傳,引起了很大的迴響。

    由於來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信眾中,除了佛門的高僧之外,還有很多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這些人有的是在朝的高官,有的是退休在野,成為民間的大德,當他們親 自看到一些靈異的事像之後,總會不由自主的將所見所聞,寫成文字,例如宋朝的史浩,他不祇是進士出身,而且在朝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史,結交的都是 當世的鴻儒,像張九成就是他的朋友,張九成也是在家居士,連陸九淵、朱熹等都受過他的提攜,他為著想親自見到菩薩,乃與友人同往普陀朝拜,而且在潮音洞 中,目睹觀世音菩薩顯現,為著感謝菩薩的慈悲,就將經過的事實,寫成一篇文字,並請人刻於洞內的石壁上,這樣的人物,能親自撰寫其所見的事實經過,當然會 為世人信仰觀世音菩薩的靈異,造成很大的正面影響。

    至於普陀山如何與觀世音菩薩結下如此因緣,山誌中也有一些記載,但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以日本僧人慧鍔的故事為多。據普陀山誌所記:慧鍔在五台山朝聖時, 得一尊觀音菩薩像,想請回日本供奉,就在船行至普陀山西邊時,卻為風浪所困,而且海面生滿蓮花,慧鍔和尚知道此事必有因果,乃合掌向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祈 禱:「若因國(日本)人與菩薩的因緣時節未到,願意聽從菩薩的指示,於此處修建寺院,供奉菩薩。」禱畢不久,船即自行啟動行至岸邊,此時,正有一張姓居民 經過,聽聞此事,並目睹菩薩聖像,乃自願將所居住宅,改為寺院,供奉菩薩,稱名為「不肯去觀音」。在後來編修的普陀山誌中,也都記有這一奇異事蹟,其發生 的時間應在後梁時代(916),而慧鍔受困的海域,亦稱之為「蓮花洋」。

    以上是對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簡單說明,因為此句咒語未提及印度的補陀洛迦山,所以未予敘述,但在觀世音菩薩的補陀洛迦山道場中,以補陀洛稱名的就有七處:印 度的普陀洛迦山、浙江的普陀山、西藏的布達拉(補陀洛)、熱河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依的補陀洛山寺、錫蘭的布達拉、韓國的洛山寺等,世上的補陀洛都是觀世音 菩薩的普門示現,都是菩薩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淨土聖地。太虛大師說:「清淨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可見心能清淨,行能慈悲,就會人間處處見普 陀。



觀世音菩薩執楊枝淨瓶現慈悲相

 講述:

觀世音菩薩是滿懷慈悲、普門示現、救度苦難眾生的聖者。因為菩薩的無量慈悲,所以任何人只要真心求助,都會得到菩薩「有求必應」的救度。

對 於慈悲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其由來,《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明自己的修學經過時,其中提到「初於聞中,……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 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裡所說的「慈力」與「悲仰」,就是一般 所說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濟世度人的精神,這一精神是在出世間和十方世界圓滿融合、全無障礙的情形下,能上合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並與如來具有同 一的慈悲和願力,能予眾生之樂;其次則是在世間能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而與眾生同其悲切仰望,能救眾生之苦。

從 此一說明中,可以體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是如此的廣大宏深,而且是法平等,無所分別,凡是眾生,菩薩都會聞聲救苦,使之得樂。在「四不思議」中, 菩薩將對眾生的慈悲,更有具體的說明:「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 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此處所說的佛心,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真切,所以不但能以各種珍奇寶物,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還能以平等心來供養法界中 六道輪迴的眾生,使他們所求所願,皆能得遂,顯現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真是殊勝廣大,讚歎不盡。

為 使大家對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能有比較深切的理解,所以作以上的說明。菩薩在「悉唎悉唎」此句咒語中,現慈悲相,並以楊枝點洒淨瓶中的甘露,為眾生 洗滌心中的塵垢,拔除一切的煩惱障礙,我們有緣能修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更應體悟菩薩慈悲度世的精神,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一切有情眾生。雖然大家的境 遇不同,但「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應該人人都能如願奉行,我們只要能真心奉持,菩薩就會與我們即時相應,慈悲的賜福。



觀世音菩薩現諸佛樹葉落聲相

 講述:

在 「蘇嚧蘇嚧」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示現之相為樹和落葉,這是一種比喻的方法,樹比喻為菩薩,落葉比喻為圓滿。《法華經藥草喻品》記載,佛對迦葉 尊者說:「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聲聞縁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若諸菩薩,智慧 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乗,是名小樹,而得增長。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衆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這一段經文是佛將 教化眾生的法,喻之為甘露法雨,遍灑大地,滋潤一切眾生,而佛為方便說法,亦將眾生喻之為花草樹木,經上說:「山川險谷,幽邃所生,卉木藥草,大小諸 樹……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雨所及,皆得鮮澤」這是說明佛法平等,眾生各因其果報,分別領受佛之教化,在佛的比喻中,「轉輪聖王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縁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這些比喻,都在喻示眾生,佛法平等,雖然眾生根器不 同,但只要能有緣聽聞佛法,真心修持,都能得到真實受用。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所示現的樹,即是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的大菩薩,至於葉落,則是比喻諸佛菩薩修行圓滿,住世度人的慈悲誓願,正如觀世音菩 薩在宣說大悲咒時,所作的誓言:「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均在說明菩薩度化眾生的慈悲大願,千萬不要以為「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韋應物),就以為只是葉在凋零,更要了知落葉似無聲,而聲自在,佛法如甘露,教化其中的道理,龔自珍有詩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 護花」,甘露法雨,菩薩慈悲,何能捨眾生於不顧!我們持誦大悲咒,即是蒙受菩薩賜予的甘露法雨,雖然只是一芥種子,但在長期化育之下,有朝一日,也會長成 一株小草、一株小樹,只要真實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至心信持,不間不斷,功夫到時,就能常受甘露法雨的滋潤,而得增長。



觀世音菩薩隨攜善財童子現大慈大悲相

 講述:

觀世音菩薩與善財童子結緣,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善財童子行持五十三參時,於二十七參次拜訪觀世音菩薩,並得菩薩為之宣說「大悲行門」,而結此因緣,其後乃成為觀世音菩薩座前之童子。

善 財童子據《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記之參訪歷程,可說有非常大的善果因緣,從文殊師利菩薩在說法時,觀察到善財童子之得名,以及其於過去世中「已供養 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皆無過失」後,即為大眾說法。而善財童子在聽了文殊菩薩所說佛的種種功德及一心勤求,要證得無上 正等正覺,並得文殊師利菩薩之鼓勵與指引,開始參訪諸大善知識。

文殊菩薩為其所作的參訪題目就是: 「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如此從初訪德雲比丘到二十七訪時,得遇 觀世音菩薩,在《入法界品》中記述觀世音菩薩在遇見善財童子時,便對他說:「善來,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普賢 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淨,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恆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這段經文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觀世音菩薩對善財童 子的讚歎,而其中的涵義,對於任何一位發心修學佛法的人,都有鼓勵教化的作用。

當善財童子聽完菩薩的 「善言」之後,立即向菩薩頂禮致敬,並合掌而住,請菩薩為其說明修學菩薩願行的方法。於是觀世音菩薩就對 善財說:「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 或以同事攝取眾生。……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復 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 轉。」這是菩薩為善財所說的修行菩薩行之法,所以要引述其中大部份原文,即在希望大家能進一步了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願行,以及菩薩度化眾生之法門。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度化世間一切眾生,使其能遠離怖畏,能離苦得樂,能消災延壽。眾生也要深自領悟菩薩之慈悲度化,發心修行菩薩的願行,而且能勇猛精 進,永不退轉。菩薩之所以要宣說此句「菩提夜菩提夜」之咒語,寓意即在於此。願我們共唸此咒,為自度度人而許下願行,並能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力行、自在受 用。

 

夜思 

過去世中有一因,今生隨緣來修行。

一念菩薩一聲咒,時時處處大悲行。

不問西方何處去?唯願清淨了此身。

此生幸得因緣再,南無大悲觀世音。

99.2.1深夜寫講義有感)




觀世音菩薩現阿難尊者相

講述:

    阿難尊者,一稱阿難陀,是甘露飯王之子,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因生於佛陀成道日,故又名慶喜。年幼時, 師事十力迦葉,二十五歲出家,在僧團中,年紀最輕,且貌相端正,聰明穎悟,很得人緣。不久,便當了佛陀的侍者,前後達二十五年之久,對於佛陀所宣講的佛法 義理,多能銘記在心,凡遇未曾明瞭之處,必伺機向佛請求重說,真正做到無一字之疑、無一句不明的程度,因之,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稱「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個性溫和,待人誠懇,且富正義感與同情心,在教團成立時,女性尚不能出家,即使佛的姨母摩訶婆闍波提幾次想要出家,都難如願。阿難尊者為此據理力爭,後得佛之贊許,乃立八敬法予以規範,從而女性才能有緣進入佛門修行。

    佛陀涅槃之際,摩訶迦葉正在北方行腳,得知信息後,晝夜兼程趕回,為使佛陀的度世大法,常傳於世,乃召集證得阿羅漢果位約五百人,相會於摩揭陀國王舍城的 畢波羅窟,因當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雖貴為佛陀堂弟,又是常隨佛陀左右的侍者,亦無法加入,痛定之餘,乃日夜勤加精進,在結集開始時,終能證得阿羅漢 果,參加集會。摩訶迦葉在會中,盛讚阿難尊者為「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無有遺漏」,推舉阿難背誦經文,經大眾同意後,阿難 乃如實誦念經文,而每誦一小段,摩訶迦葉即問諸比丘:「阿難所言,有無錯誤?」經大眾答以無誤之後,乃於定論。這次法會經上記載有九十天,為佛經的傳世, 奠定成功的基礎,阿難尊者實為貢獻最大之人。

    阿難尊者弘法,深得世人尊敬,其中最得阿闍世王與毗舍離王之尊崇,並大力護持。在《涅槃經》中記有阿難八不思議之說:「佛告文殊,阿難事我二十餘年,具足 八種不思議:一、不受特別之請待,不住施主之家,住必與共。二、如來之衣,雖故物不受之。三、見佛於當見時。四、見女人不生欲心。五、聽法不再問。六、知 佛所入之定。七、知眾會之得益。八、知佛所說之法。」以上這八項,對於任何一位學佛修行的人,都有參行的真正價值,所以特予引述,供各位同學參考。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曾向阿難尊者說:「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現阿難尊者相,其意即在教化世間眾生,能學習阿難尊者為弘揚佛法之至誠與功德。

 


觀世音菩薩現彌勒菩薩相

講述:

    彌勒菩薩又名阿逸多,譯稱慈氏,根據《賢愚經》記載,彌勒菩薩之父名為修梵摩,母為梵摩提跋,生於南天竺的婆羅門家,自幼立志修道,中途得釋尊之教化,並授記其為一生補處菩薩,未來當能成佛。

    彌勒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現在內院為菩薩眾與天眾弘法教化,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再降生於閻浮提,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此會因在龍華樹下召開,故名龍華三會。(《彌勒下生經》)

    彌勒菩薩因未來當下成佛,故也有時稱之為彌勒佛,這是與其他菩薩所不同之處。由於彌勒菩薩在過去生中,曾隨佛修得慈心三昧,故以慈為修行法門,在中國四大 菩薩中,尊稱為大慈菩薩。而在很多有關彌勒菩薩的造像中,最常見的是笑口、大肚,所謂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笑口表示歡喜,大肚代表心量。觀世音菩薩在「彌 帝唎夜」此句咒語中,特別以彌勒菩薩相示現,即在示知眾生在研習此句咒語時,要能體悟慈悲心與歡喜心的相契之道,因為慈悲心一生,歡喜心隨現,如此慈悲歡 喜,才能覺知學佛修行、度人度己的常行善業,是一種安己安人的無上慈悲法門。

    在《華嚴經》記載善財童子於五十二參,於拜見彌勒菩薩時,曾問彌勒菩薩「大聖從何處來?」彌勒菩薩說:「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 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 從大慈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故。……

    從以上彌勒菩薩的說明,可以看出菩薩的修行,本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都是由於過去生中長久不變的大願力,才能如此顯現,其中尤以「無行無住……」的一 段話,最能發人深省,而以慈悲的願力,攝護眾生,更見彌勒菩薩的所樂情懷。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也正是彌勒菩薩的願力所在,希望我們研習時能有 所省悟,有所善行,也就不枉此生了。

 



觀世音菩薩現地藏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四十九句咒語「那囉謹墀」中,觀世音菩薩現地藏菩薩相,以示知眾生,在學習此句咒語時,不祇要了悟此句咒語所具有的慈悲、禮敬的涵義之外,更要學習地藏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大願善行,以求增益精進。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譯作地藏,在忉利天受釋迦牟尼佛之咐囑,於佛入滅後,彌勒菩薩未降世前,在此一段無佛教化的五濁惡世中,要以佛法度化六道眾生。菩薩之所以稱名地藏,乃取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的性德而名地藏。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曾應文殊菩薩之請,向十方無量諸佛、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八部等,說明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曾為大長者子、婆羅門聖 女、國王與光目聖女時,曾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而在中國的佛教傳說中,則以韓人金喬覺最為知名,相傳在佛滅度後約一千五百年,朝鮮之新羅國太子喬覺 (時稱金喬覺),自幼即心地仁慈,對佛法極為嚮往,乃於二十四歲時,攜白犬「善聽」航海至中國學習佛法,並至各地參訪修行,當行腳至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 時,見峰巒秀奇、清逸縹緲,自江上望之,垂霞飛翠,如九仙人,行腳至此,乃思在山中結廬清修。而此山之名為九華,亦有一段故事,據《九華山誌》記載:九華 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詩人李白登山攬勝並賦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因其中之九華峰句,後人即將九子山改以九華山稱 之。因當時此山為閣老閔公所有,其人素懷善念,對出家比丘常行供養,而每次供養以百僧為限,但必須請洞僧足數,所謂洞僧即是指在山修行之地藏菩薩,基於此 一因緣,時節一到,菩薩即向閔公請予一袈裟之地,作為建寺之用,閔公初未解一袈裟之地的大小,即欣然應允,地藏菩薩乃以神通之力,袈裟一披,即蓋滿九華, 閔公見之,讚歎不可思議,從此,地藏菩薩即在所建之寺中修行,並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至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涅槃, 住世與弘法共九十九年。

《地藏菩薩本願經》全經共有十三品,基本內容在宣揚孝道的觀念,這在本經第一 品就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作為教化眾生重視對父母 的孝思孝行,並在第三品中回答摩耶夫人的提問,答說眾生造作惡業所召感的報應;其次是地獄情境的說明,這從第二品中地藏菩薩所顯化的功德,都與地獄有密切 的關聯可見一般;其三是因果報應之說,這也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特別在第六品至十三品中,都有較多的說明;最後是強調念佛的重要。綜合來說,這部經在佛 法的教化上,實有其獨特之處。觀世音菩薩在此句「那囉謹墀」的咒語中示現地藏菩薩,即在示知地藏菩薩所具的功德,都為一切眾生學佛修行所必須具有的認知, 而且要依之修行,才能不受因果輪迴之苦。修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正是:

 

一分清淨一分道,

一聲神咒一慈悲。

有緣修得無上法,

不捨眾生入輪迴。



 

觀世音菩薩現寶幢菩薩相

講述:

    在大悲咒第五十句咒語「地利瑟尼那」中,觀世音菩薩現寶幢菩薩相,以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發菩提心,方 能入佛知見。寶幢菩薩在金剛曼荼羅內,與寶生如來為同一本誓,這裡所說的本誓,乃是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持的根本誓約,一般來說,這就是四宏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願是諸佛菩薩所定,所以凡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應常記和行持。

幢 是佛法的象徵,代表清淨、智慧和如意(摩尼)。猶如行軍指揮之令旗,能齊一部眾之動作,而以寶幢名之,意思是珍貴如寶。而寶幢菩薩在佛法的弘揚上 來說,一如三軍之令旗,含有無上的權威和神聖,在往昔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為了使眾生能預先知道寺廟將要弘法,都要先升掛幢幡,以表示有高僧於此處說法,所 以古來有「法幢高豎」之說,以示講經的殊勝,因此寶幢菩薩也就顯示弘法之法緣殊勝。

    《大日經疏》說:「東方觀寶幢如來,如朝日初現,赤白相輝之色,寶幢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眾,要得幢旗,然後部份齊一,能破敵國,成大功名。如 來萬行亦復如是,以一切智願為幢旗,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眾故,以為名也」以上之說明,旨在將如來之一切智願,視之為寶幢,用以克服一切魔障。觀世音菩薩 於此句咒語示現寶幢菩薩,亦在示知眾生,於學佛修行過程中,必會遭遇到很多的危難和阻礙,亦應以清淨菩提心和所持之如意寶大悲咒,去突破一切困難,一如 蓮華之清淨,能出污泥而不染,如金剛之堅利,雖久埋泥中,亦能不朽不壞,進而覺行圓滿,度化眾生,成就一切之功德。

    寶幢菩薩乃清淨、菩提、如意之象徵,觀世音菩薩以之示現,即在使眾生能於持誦此句咒語時見相了義,發揮金剛之堅利精神,在五濁惡世中能降伏內外諸魔所帶來 的侵擾,進而能秉持佛法的莊嚴教化,自在修行,無所障礙。而這裡所說的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智慧和慈悲,沒有名聞利養的欲念,沒有 成敗得失的行徑和思惟,心中只有眾生、只有佛法,如此用功修行,就能降伏一切煩惱魔障。寶幢如令旗,若能依之如實修行,隨緣精進,必能成就所願的清淨佛 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廣 的頭像
    如廣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