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世音菩薩現獅子王身

 講述:

獅子為猛獸名,雄壯威武,吼聲遠達數里,群獸聞之莫不懾服,故稱獸中之王。

在 佛經中,有獅子吼之說,用以比喻教中之威神,能發大音聲,震 懾十方大眾,不敢為惡。《傳燈錄》記載,佛陀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並說: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智度論》也說: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 地,皆名獅子座。從這些記載看來,觀世音菩薩在「地唎尼」這句咒語中,現獅子王身相,是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學獅子的王者威嚴勇猛和佛陀對世間眾生廣 大圓滿無礙的慈悲教化。

學佛修行,本是一項莊嚴大事,若無慈悲眾生的情懷,勇猛精進的決心,很難體悟 到佛法自度度人的真實涵義。有人一生修行, 不知所以,原因就在未能真正了悟,佛法本在度世濟眾,一切的修行,都是為此一目的作準備,而這樣弘化眾生的善行,必有堅定的意志和莊嚴的行事作為才能成 就。

獅子王是菩薩一項比喻的說法,乃取其勇猛的精神和雄視十方的氣勢,這是學佛的人應有的修養,佛法雖 以謙和應世,但不能沒有雄渾威猛的氣勢, 要使諸邪不侵,先要能自己莊嚴端正、威儀整肅,令人望之而生恭敬之心。菩薩以獅子王作喻,一者是示知眾生,學佛除了要學王者的威儀,二者更要有王者的慈悲 之心,否則獅子就是獅子,又何須加上一王字,可見這一王字,乃是取其外,更見其內,只有內外相融,威儀和慈悲併重,才能學以致用,才能自度而度人。

 



觀世音菩薩現霹靂菩薩相

 講述:

    霹靂菩薩雖在佛教典籍上沒有普遍的記載,但一如十方諸佛菩薩,當是其中一位有修行成就的聖者。聖號霹靂,應是代表急速進行,並以霹靂手段,消除一切惡業障礙,弘揚佛法,護持眾生勇敢修行的佛菩薩。

世間眾生修學佛法時,必多障礙,今世的業障易解,宿世的惡業難除,如果不能勇猛向前,以霹靂般的威猛手段,快速的斷除累世所積的惡緣,修行就會遭受很大的障礙,所以菩薩一面以慈悲的情懷度世,一面也以霹靂的作為,護持眾生在惡世中能平安修行。

霹 靂的根本精神,就是急速,意思即是對於任何應行之事,不能等待、拖延,特別是處橫逆之時,一切作為都要當機立斷,不可姑息養奸、養癰為患。慈悲救 苦,霹靂降魔,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手段,慈悲不能猶疑,降魔不能畏懼,佛法修行,重在能將此兩者分別清楚,否則混淆不清,常會捨本逐末,事倍功半。

佛 經上所言的霹靂手段,即在是非之間、善惡之際,能有正當的選擇,而且一經決定,即能以雷霆之勢,秉直心而行,佛法的弘揚固然要勇敢的護衛,對於有 礙眾生修行的邪道,更要能無所畏懼,行善須及時,除惡當須盡,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霹靂菩薩相,即是在示知眾生在修學佛法時,一定要能分辨善惡,為所 當為,而且要把握當下,不稍遲疑,一如古人所說: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此的勇敢修行,才能使邪魔卻步,得所成就,而佛法亦能廣宣流布於世了。

霹靂菩薩既為觀世音菩薩在宣說的「室佛囉耶」此句咒語中所示現,當亦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時,要能有霹靂菩薩勇猛急速的精神,才能破除心中的魔障和外在所遭受到的阻礙,如此才能安心的學習、老實的修行,功夫到時,即會自然的進入到自在、受用、清淨、光明的世界。




觀世音菩薩現摧碎菩薩相

 講述:

摧碎菩薩為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咒「遮囉遮囉」這句咒語中所示現的化身,其意即在藉此菩薩的修行成就,護衛世間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免除一切障礙,使佛法能因為眾生的參予修行,而廣布流傳。

眾 生本多凡夫,雖有幸得聞佛法,信奉諸佛菩薩的慈悲,但宿業仍在,常為很多無明的煩惱阻礙了修行之路,即使在修行佛法之後,這些內外所生的障礙,仍會常生困 擾,使眾生難以清淨,因此觀世音菩薩乃為修持大悲咒的人,示現摧碎菩薩的聖相,並以其大威力的金輪,為眾生摧碎這些往昔和今生所有的魔障。

摧 碎 菩薩,觀其聖號,即知此菩薩的威神之力,一切邪魔,遇此菩薩,必遭金輪摧毀碎裂,失去危害佛法的功能。因之眾生在誦持「遮囉遮囉」這句咒語時,要體悟觀世 音菩薩的慈悲,凡是心中所生的一切妄念和修行所遭受的一切障礙,都會受到摧碎菩薩的護持,快速的予以摧碎消除。眾生若能依此信念,無一絲之懷疑,無一絲之 畏懼,心中自會清淨光明,在修行時必能常生智慧,破除一切無明所生的煩惱。

修行本在清淨,而眾生多在紅塵之中,想得一份清淨,實為不易,如何能 在紛擾不安的生活中,尋得一點寧靜,最為方便之法,即是能真正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因為心中有菩薩,就不會有煩惱,常誦大悲咒,則一切的邪思妄 想,都會為聞咒音而來護持的摧碎菩薩所消除。咒能使心清淨,心淨無煩惱,這在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陀羅尼經中,已非常清楚,尤其大悲神咒,因每一句咒語都有 菩薩所化身示現的諸佛菩薩和諸天善神護衛,所以只要能真心持誦,即使有再多的煩惱、再大的危難,都會漸漸的消除,很快的轉危為安。常讀此經必會信念日增, 常修此經必會使所持誦的大悲咒威力日顯,經為本,咒為用,修經常持咒,持咒不忘經,經咒一體,相互為用,必得無限的方便受用。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大悲心陀羅 尼經時,乃是以經為本,明白示知眾生修行此經必須要有大悲心,才能持誦大悲咒,持誦大悲咒更不能不修經,依經持咒,依咒修心,經、咒、心三者無別,貴在能 一體應用。而持誦時若有障礙,菩薩自會以大忿怒相施予護衛,這就是此句咒語「遮囉遮囉」所含大忿怒相的真實意義。

 



觀世音菩薩現降魔金剛相

 講述:

降 魔金剛從名相上看,乃是具有金剛大力能降伏一切魔障的聖者。在佛經上最早出現降魔的記載,是釋迦牟尼佛坐菩提道場將成正覺時,欲界六天的魔醯首羅 天王以阻撓佛的修行,試煉佛的意志,特現惡魔之相,先以溫言誑語,困惑佛的心志,此計不成,乃又以女色誘之,佛仍端坐金剛座上,毫不為動,最後乃施放毒 箭,欲以暴力威迫,但三次射出的箭,都落在金剛座前,變成枝枝蓮花,如此三試,佛均以金剛般的意志和大力,予以降伏,這就是經上所說降魔的由來。

金剛一詞,乃是指金之至剛而言,能壞物而物不能壞,通常有兩種涵義:一是堅固,二是銳利。在佛經上有以金剛為名的如《金剛經》、《金剛頂光明經》等,《涅槃經金剛品》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乃言佛為金剛不壞之身,可知金剛在佛經上的重要意義。

觀 世音菩薩在「麼麼罰摩囉」咒語中現降魔金剛相,即在示知眾生在修習此句咒語時,要有金剛般的信念,才能內降煩惱妄想之魔,外伏聲色名利之障,能降伏一切的 魔障,才能真正進入修行的境界。除此之外,降魔金剛亦會時時為持誦大悲咒的人,降伏所有的魔難,護衛修行的人,不受內外魔障的侵擾。而悉心持誦大悲咒,以 之度己度人,即能得金剛的護衛,成就慈悲的善業。菩薩以相示義,乃是對受持大悲咒的眾生,無上的慈悲,眾生不可不知。我們有緣在此研習大悲咒,更要珍惜此 一難得的機緣,以金剛般的意志,朝夕奉行,以感念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賜福。

 



觀世音菩薩現諸佛菩薩相

 講述:

「佛」 在一般的解釋上是指:擁有最大的智慧,達到自覺的境界,且能覺醒眾生,如此覺行圓滿,便是「佛」。佛學辭典所記是:佛乃佛陀之簡稱,譯言覺 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一者能覺察煩惱使不為害;二是能對諸法之事理,了了分明,謂之覺悟,如此覺行圓滿,是名為「佛」。以上兩種說法,都是以明心見 性,得無上正覺,普度眾生,來說明「佛」的涵義。

對佛教來說,凡所稱的佛,都是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而 隨著教理的發展,佛的涵義又分為法、報、 應三身,法身佛是指遍滿宇宙之間寂靜無相的佛;報身佛則是指為救濟眾生經過多世積功累德,並建立淨土世界的佛;應身佛乃是指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佛。依佛 經的解說: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阿彌陀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這三種說法都是就佛的成就而言,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更將宇宙的實相之理,加以人格 化,並將覺知此一真理的釋迦牟尼佛,稱之為法身佛,在《法華經》中,稱釋迦牟尼佛和密教中的大日如來,都是法身佛。至於十方三世諸佛,更是如恆河沙數。通 常在經上記載的有盧舍那佛、毘盧遮那佛、藥師佛、不動佛、寶生佛、多寶佛、不空成就佛、定光佛等,佛有時又稱如來,亦是指秉真如之道,從因證果而成正覺之 意。

除佛之外,就是菩薩,其意是大覺有情,菩薩要廣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再經多世修行,才能得 證佛果。而得世間眾生信仰最多的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度世,只要眾生乘願修行,即能離苦得樂、消災延壽,進而累功積德,善根深種。至於一樣廣 為世人禮敬的還有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這些如恆河沙數的菩薩,都在世間普度眾生。

諸佛菩薩都是以慈悲度世,導引眾生老實修行,只要眾生能秉持所修法門,勇猛精進,雖不能一時轉迷成悟、明心見性,但能去諸惡障,廣修善業,功夫到時,必能解脫煩惱,悟入自在安樂佛菩薩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摩醯首羅天王相

 講述:

摩 醯首羅,全名為摩醯濕伐羅。摩醯為大,濕伐羅為自在,故名之為大自在。此大自在天神在婆羅門教中又稱為濕婆,與梵天、毘濕奴並稱為三大主神,係由 「吠陀」中樓陀羅尼神發展而來,在《梵書》與《奧義書》中都有記載,因其有極大的降魔能力,額上的第三隻眼所噴出的神火,能毀滅一切,據說曾把妖魔的三座 城市燒成灰燼,故稱之為毀滅之神,又因其長年在喜瑪拉雅山上修苦行,且善於跳舞,又可稱之為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

摩醯首羅雖為婆羅門教的主神, 但與佛卻有一段因緣,相傳佛在說三法印時,說到「諸行無常」乃生滅法,認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當時,摩醯首羅亦在場聽聞,而在聽完佛所說之後,一時 魔性大發,乃向佛說:既然你以寂滅為樂,乾脆你讓我吃了,就可以真正寂滅(涅槃)。佛立刻回答說可以。摩醯首羅見佛如此的參破生死,深受感動,即刻皈依為 佛弟子,因其意為大自在,故稱之大自在天王,成為佛法的守護神,而住於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

 



觀世音菩薩現迦那魔將天王相

 講述:

魔為欲界之主,在欲界中能被稱為魔將天王的,大概只有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此天王與色界之魔醯首羅天的天王同被稱為天魔,此處菩薩所示現之迦那魔將天王,如與前句菩薩所示現的魔醯首羅天王兩相印證,應為他化自在天的天王。

佛經所說的欲界共有三大部份,一是在上者為六欲天,中間為人界四大部洲,而下者則是指冥界地獄而言。首先要說的是欲界六天,雖然在以前的講次中,也略有提及,這次還是要作一說明。

欲界六天乃是指天界的六個層次:

一 是四天王天,又稱之為護世四天王,均住於須彌山之半腰,分別守護東、南、西、北四大洲,為欲界之第一重天:東方為持國天王,守護東勝神洲;南方為增長天 王,守護南贍部洲;西方為廣目天王,守護西牛賀洲;北方為多聞天王,守護北俱蘆洲。此四天王各有自己的部屬,巡行於四大洲,獎善罰惡,護衛眾生的安樂。

二是忉利天,此天位於須彌山之頂,為欲界的第二重天。此天之天王,稱為帝釋天,統領三十三天。(請參考22講資料)

三是夜摩天,夜摩意為時間,此天位於忉利天之上,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三重天,又名閻摩,總領冥部一切眾生。

四是兜率天,兜率意為知足,此天亦是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四重天,此天之菩薩和眾生,已對五欲之境,不生欲念,只在清淨修行。分為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聖凡同居之處,內院亦為補處菩薩所居,時節到時,即由此天下生成佛,度化眾生。

五是化樂天,此天眾生,自化常樂,故稱之為化樂。此天亦是依空而現,為欲界之第五重天。

六是他化自在天,又稱為他化天,此天居欲界之頂,為欲界之第六重天,此天眾生,不需自變用具,一切自然化作,自在遊樂,故名他化自在天,與色界之摩醯首羅天王同被視為障礙正法弘揚之魔王,而此天之天王,亦被稱之為四魔中之天魔。(四魔為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

至 於欲界所說的人間界,乃是指有色欲與食欲的眾生所居之地。色是指一切有形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而言,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 色和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顯色是指青、黃、紅、白、黑之顏色;表色是指有情眾生之色身所表現 的各種動作;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這五色都會使眾生萌生欲念,故稱之為色欲。而食欲則是指有情眾生用以滿足口腹需要的物質,由於這些物類 能引起眾生的貪食欲念,所以稱之為食欲,而佛教向來對食都有嚴格的規範,例如「四食分」就是指食物要分作四份來食用,方能見其真實的意義。(四食分,一是 供養本尊;二是行者自分;三是同學共食;四是以濟飢貧)以上種種,都是指人界而言。

三是地獄。所謂地 獄,乃是六道中最痛苦之處,因其在地下,故 名地獄。地獄大約分為三種,一是根本地獄;二是近邊地獄;三是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為縱橫兩部份,縱的有八熱地獄,位於閻浮地底;橫的也有八寒地 獄,位於鐵圍山底,兩者相合,又稱十六地獄。至於近邊地獄,為八大地獄旁邊之地獄,冥界眾生在漫長大劫中,飽受地獄之苦,待業力稍輕,而從大地獄中脫離 後,為得一安身之處,乃四處尋求,當行經近邊地獄時,因誤以為此處乃安身之所,即匆忙進入,但當進入後,不僅無寸土可安,而且還陷入另一種難以忍受的痛 苦。而孤獨地獄則非如八寒、八熱地獄之有定處,乃依各自別業所惑,而無定處,《俱舍論》自釋說:如是有情十六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則 為一、二或多個別業而成,因形相差別非一,如在河中、山野、虛空、地下等諸處皆有,故屬無定處之地獄。

以上所說的欲界三大部份,雖然還不夠詳 細,但也可提供大家對欲界的一點常識,藉著菩薩的慈悲示現,使我們對廣大的佛法,能有多一些的了解,特別是大家能身無痛苦,行動方便,還能安穩修行,實在 是一大福報,而生而為人,最大的福報,就是能有緣聽聞佛法,學習修行,就像我們在此研習大悲咒,就是一種大福報,只要能依此修行,不僅可消災解厄,而且必 能免受地獄之苦,享受自在安樂之福。




觀世音菩薩現執牌持弓相

 講述:

菩薩在此 句咒語中,現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弓箭法相,意思即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既要能時時具有護衛自己不受內魔困擾的智慧和修為,也要有對 抗和破除外魔侵犯的勇猛和能力。菩薩以盾牌表示護衛,弓箭表示勇猛,寓意即在示現學佛修行的過程,並非一無障礙,必須要以堅定的意志、勇猛精進的精神,才 能證得修行的果報。菩薩以「阿囉嘇」示以轉輪王破除萬難、不停行善的福德,再以「佛囉舍利」示以法王弘法度世的慈悲。轉輪王未修慧業,只得人間福報,法王 於法自在,能度眾生於無邊苦海,兩者境界雖有不同,但同為世間眾生造福和教化的功德,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轉輪王除身具三十二相外,並以輪寶旋轉應導降伏四 方一切魔障,而法王以於法自在、清淨修行化導十方世界的眾生,《釋迦方誌》說:「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凡聖之間稱謂雖異,但同為王者之 位,卻是如一。菩薩以輪王、法王來曉諭眾生,要各依自身的條件,學佛修行,雖然所得成就境界不同,但同為眾生造福,卻是一致,只要能時時護持自己,不為魔 境所惑,不偏入魔道,即是圓滿成就。

菩薩執盾在手,持弓箭而不發,正是象徵佛法慈悲和平的精神,亦在示知眾生要能根境圓融、事事具足,就要時時 以反省知過來護衛自己本具善良的心性,同時也要以精進學習來改過行善,以端正自己失常的行為,如此內修外行,長期不變,則必能自在安樂、積功累德,不僅今 生諸行方便,而且也為來世深植善根,大家每週來此研習大悲咒,雖然只有兩小時,但是從禮敬菩薩到持咒迴向,以及咒語的研習,這一連貫的行為造作,當下即具 足了學佛修行的根本行持,如若能將其融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從淨心養性到持志皈向菩薩,最後必能方便受用,真正做到修一世佛、積三世緣的境界,俗話 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來此研習,已具此心,只要能行之有恆,則成就之期就在眼前。「心奉觀世音,時時保平安;口誦大悲咒,處處無災 難」,同學們有此機緣,一定要善加珍惜,否則時節一過,則一切都悔之已晚了。



觀世音菩薩現金盔地將相

講述:

    金 盔地將是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咒第三十九句「罰沙罰參」的示現相,頭戴金盔,手執金鈴,貌相威武莊嚴,在佛教的護法神中,被稱為地神。《金光明最勝王經地神 品》所說的「堅牢地神」就指地神具有堅固不滅、安住萬物的意思。《地藏王本願經地神護法品》中,佛曾稱讚「堅牢地神」的大威神力是諸神中所少有的,而閻浮 提世界的土地及一切山林、河川、草木、沙石、作物等皆從地而有,亦均受地神所守護,所以地神能安養萬物,使大地生生不息,堪稱最具包容力的大地守護之神。 觀世音菩薩現此相,即在示知眾生,修持大悲咒可以獲得地將(神)的護持,能得種種不可思議的安穩力量,身體健康、精氣充沛,一切德業均能順利精進。

金 盔地將也是金剛界金剛之一,是護衛佛法和眾生修行的護法神,《大日經疏》稱地神。金剛象徵堅固和銳利,堅固的意思是不會為外物所壞,銳利則是能損 毀他物,所以佛教經常以之比喻佛菩薩金剛不壞之成就。上次在第35講說觀世音菩薩現降魔金剛相時,曾對金剛的意義作過部份的介紹,這次再將將金剛界作一些 說明。

說到金剛界,就會聯想到胎藏界,因為這兩界乃是代表大日如來的理、智二德。金剛界表示佛菩薩的 智慧堅固不壞,能摧破一切煩惱障礙,猶如金剛;胎藏界 則是說明眾生本具的性德,攝持含藏一切如來的功德,猶如胎藏。這兩大法門用之於事理因果,金剛界是事、是果,而胎藏界則為理、為因,由於金剛界是開啟密宗 大日如來的智德部份,經如來的修法後,能轉在迷之識成五種之果智。此五智為:

 一、法界體性智:能將眾生染污的第九識,轉化為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在五方佛中,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能調伏眾生愚癡之性。

 二、大圓鏡智:能將眾生染污的第八識,轉化為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在五方佛中,配列於東方不動佛與金剛部,能調伏眾生的嗔性。

 三、平等性智:能將眾生染污的第七識,轉化為諸法平等之智,在五方佛中,配列於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能調伏眾生的驕慢性。

 四、妙觀察智:能將眾生染污的第六識,轉化為圓融觀察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自在說法之智,在五方佛中,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能調伏眾生貪欲。

 五、成所作智:能將眾生染污的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轉化為成就眾生一切作為之智,在五方佛中,配列於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摩部,能調伏眾生的疑性。

智能不惑,透過五方佛的修法,能將眾生種種染污的意識,轉化成如來清淨的智慧,以克制眾生貪、嗔、癡、慢、疑五種不同的煩惱。

以上是對金剛界五智的轉化作用作簡單的說明,提供給大家作為研習的參考,將來在講手印時,還會有較多的解釋。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金盔地將相。以手執金鈴,用意即在示知眾生,只要能真心修行,就會有金剛前來護衛,並且以金鈴之聲,不斷警示眾生不可怠忽修行 時所要奉行之事,尤以禮敬及皈向佛菩薩的信念要堅固不移、不轉不退。菩薩悲願深重,我們能有此機緣,一定要常常誦念大悲咒,承仗菩薩的慈悲願力,當能離苦 得樂、消災延壽,只要信念堅定,用功修持,必能自在安樂、福報現前。太虛大師說:「念觀音,則無業不消、無福不臻」,何況能在稱念菩薩聖號外,再常誦大悲 神咒,其間所積之福德,已不言可喻了。




觀世音菩薩現阿彌陀佛相

講述: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義為無,「彌陀」義為量,合起來為無量,《阿彌陀經》記載佛對舍利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裡所說的西方,就是指極樂世界的方位,在大千世界之西,距離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遠,至於為什麼稱阿彌陀佛住的 西方為極樂,佛也接著告知舍利佛:「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無苦有樂的地方,不僅殿宇的建築宏 偉、富麗,樹木成行,環境幽美,而且住在那裡的人,都是「常樂我淨」、四德兼備的上善之人,雖有四土之分,但四土的善境並無差別,這些人不僅時時能聽聞佛 法,圓滿修行,善根福德,日日增長,而且自性圓融,成就無量功德。

    有關阿彌陀佛之聖號因緣,《阿彌陀經》也記載佛對舍利佛所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阿彌陀」,這裡所說的光明,乃是說佛的一切業障都 已消除清淨,所以智慧顯現能遍照十方,無所障礙,只要世間眾生能真心念佛受持,必能得到光明,智慧增長。接著佛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 祇劫,故名阿彌陀」,這段經文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與人民能得無量壽,乃是經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才能修成。綜合這兩段經文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 量光、無量壽,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而這樣的無量光與壽,也是乘願修得的莊嚴功德,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往昔在彌陀國中,為轉輪聖 王,因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從之出家,名曰法藏比丘,並對如來發四十八願,莊嚴極樂。第十二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第十三願說:「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也是因願歷劫修行,而達行滿果圓的境界。

    阿彌陀佛以慈悲大願,度化世間眾生學佛修行,只要行善積德,無間無斷,一旦往生,就能獲得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生死輪迴之苦,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 之脇侍,亦為阿彌陀佛涅槃後,西方極樂世界之繼承者,信奉觀世音菩薩,持誦大悲咒,必能有此善緣,往生西方,隨侍菩薩自在修行。

    在大乘佛教中,阿彌陀佛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念佛法門、淨土法門,大多是以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主要的願行,從世間流傳的「聲聲阿彌陀,家家觀世音」來看,即可深知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慈悲示現了。

 

附註:

    「常樂我淨」佛法所說的四德,乃是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性:「常」者是指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是指涅槃之體,永遠寂滅,自在受 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是指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任何束縛;「淨」者是指涅槃之體,無一切的垢染,永遠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