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一九六九年三藏法師宣化上人講於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這一部經的總名;「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是簡略的稱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 悲心陀羅尼」,是這一部經的別名,「經」這一字,是經的通名。什麼叫別名?因為只有這一部經,特別叫這個名字,其他的經典,都不是用這名字。因為佛所說的 經典,都叫經,所以「經」這一字,就叫通名。
這一部經以什麼來立名呢?以「人、法、喻」都具足來立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圓滿無礙」和「大悲心」是「比喻」,「陀羅尼」是「法」;所以「人、法、喻」都具足。這一部經,以「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來做譬喻。
陀羅尼是梵語,此云「總持」;總持就是法,這種總持的法。
先講千手千眼。怎麼會有一千個手呢?這是念〈大悲咒〉修行所證得的威德神通這種的相。我們念〈大悲咒〉,你不要看得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大悲咒〉這三個 字,要宿世善根深厚,才能遇見。如果沒有宿世的善根──不單有善根,而且還要深厚──你不要說念〈大悲咒〉,就是想要聽〈大悲咒〉這三個字,也沒有機會給 你聽見;所以說「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況且你得見著,而又能持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可以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劫、千劫、萬劫,都不容易 遇著。我們現在這是宿世深厚的善根成熟了,所以才能聞到〈大悲咒〉三個字的名字,才能學習、誦持〈大悲咒〉神妙章句,才能離開經本背誦〈大悲咒〉。這都是 有大善根,宿世有不可思議的種子,才能遇到的。
所以,我們今天來聽〈大悲咒〉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你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沒有聽見〈大悲咒〉名字的人有多少?在整個三藩市,能不能有超過五百人以上聽見 過〈大悲咒〉的名字?我相信都不一定。三藩市有多少人口?你這麼計算一下,世界有善根的人有多少?所以我們現在能聽見〈大悲咒〉的名字,自己都要生一種歡 喜的心,生一種慶幸的心,生一種難遭難遇的心!你不容易遇見〈大悲咒〉啊!遇到〈大悲咒〉,切記不要輕易就把它放過去!
這一次,能講解這部《大悲陀羅尼經》,這更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在幾個月以前,《金剛經》將要講完時,佛教講堂護法果地和果寧、果前等,就研究想要聽這 一部《大悲陀羅尼經》。為什麼要聽這一部《大悲陀羅尼經》呢?因為由去年開始,在佛教講堂每個禮拜教「四十二手眼」秘密的法門;這個秘密法門,不單是秘 密,根本我就從來不傳這種的法。因為到美國這兒來,我想把這秘密不傳的法,傳給你們這一班美國有善根的人;所以在去年,開始教四十二手微妙不可思議的法 門。但是我可沒有到任何地方去向人說:「啊!我這是秘密法,不向你傳。」我這雖秘密法,但是傳給人。傳給什麼人呢?必須要皈依三寶的人,必須要深信佛法的 人。
這四十二手傳完之後,有幾位對這部《大悲陀羅尼經》發生興趣,想要明白四十二手的經義;所以由果地居士發起,請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當時,我看這一 班人誠心難卻,所以也就答應講這《陀羅尼經》。可是講完《金剛經》,又繼續講《心經》。《心經》雖然兩百多個字,也講了兩三個月;不過這兩三個月,只有禮 拜天講,不是天天講,若天天講,大約有一個月、半個月就可能講完了。現在《心經》已經講完,所以現在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
這一部經,可以說是你們一般人,從來都沒聽過;不單你們沒有聽過,就是中國人聽過的也很少;中國人聽過的,能把這部經的意思,都能講解明白,也是不容易,也是很少的。
所以,現在我來給你們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你們每一個人,必須要把腦子裏邊的垃圾,先收拾乾淨;不要打那麼多妄想,不要有那麼多的貪心,不要有那麼 多的瞋心,不要有那麼多的癡心。把貪、瞋、癡垃圾,先收拾乾淨,也就是把每一個人的「糞」給除乾淨。要把自己這些不乾淨的東西,都掉到外邊去,然後再裝上 甘露法水,那時候才能清淨地得到這法的力,這是最要緊的。
現在講「千手千眼」,你說:「修大悲陀羅尼,才能得到千手千眼;這千手千眼,有什麼用呢?我們每一個人有兩隻手,有兩個眼睛,已經很好了。兩隻手,可以拿 東西,兩個眼睛,可以看東西;要那麼多眼有什麼用?要那麼多手幹什麼?這研究起來,現在是科學時代,這麼多手,沒有用的,這麼多眼睛,也沒有什麼用。」那 麼你要是嫌多,就不需要修大悲法。
我現在把「千眼」先解釋解釋。你有兩個眼睛,你把這兩個眼睛閉上,就看不見東西,你若睜開才能看見。你若有一千個眼睛,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把那個眼 睛睜開,換一換,你看!這不是妙法嗎?你把這個眼睛閉上休息休息,又睜開兩個眼睛,不單兩個眼睛,而且有千眼那麼多。
這個千眼,所謂「千眼照見」,我們的眼睛,只可以看十里路、二十里路,你用望遠鏡看一百里路,再望遠了,恐怕就目力達不到。你有千眼,就怎麼樣呢?百里、千里、萬里,都可以看得見,盡虛空、遍法界,不用看 television (電視),你就可以知道,喔!那兩個太空人在月球上走路,你說這妙不妙?你現在要藉著 television,才能看得見人到月球裏;你若有千眼,不用television,就可以看得見。不單不用television,也不用你去安裝天線,也不需要給錢。這省了多少事!你說有一千個眼睛不好嗎?現在你知道好了吧?
不單這樣子,你這個千眼,前邊能看見後邊,後邊又可以看見前邊。所以虛老的詩上說:「腦後見腮擎鷂子,頂門具眼捉飛熊。」在腦的後邊,有眼睛可以見到自己 的腮幫子。你自己看不見你自己的面;但是你若有千眼的話,後邊可以看到前邊,你自己前邊,又可以看見後邊,可以看見你自己的面目是什麼樣子的?不單看見 面,也可以看見你肚裏頭有什麼。你肚裏頭有幾條懶蟲?幾條死蟲?這一看就知道。外邊可以看到裏邊,裏邊可以看到外邊,就像玻璃鏡子似的。我們在玻璃裏邊, 看見外邊牆;你若是得到千眼,你肚子就像玻璃似的。玻璃肚子,玲瓏透體,裏邊的、外邊的,都是沒有隔礙,你肚子裏邊有什麼,都可以看得見。你心是什麼樣 子?你肚裏想說什麼話?用眼睛一看,哦!你裏邊 machine,那個機器怎樣動彈?想要說什麼話?想要起一個什麼念頭?一看就知道。你要不要千眼?現在你知道了,你是不是還認為你有兩個眼睛就夠了?恐怕現在知道不夠了。千眼就有這樣子的妙用!
「千手」也是這樣。手可拿著東西,你不要說旁的,我們現在就講拿錢。你有兩隻手,可以拿十萬塊錢;我有一千隻手,就可以拿一萬萬塊錢在手裏攢。你拿不了這 麼多,我就拿這麼多,你說這不是妙啊?譬如分蘋果,你一個人可以拿多少蘋果,隨便你拿。啊!你有一千隻手,就拿一千個蘋果,你有二隻手,只可以拿兩個。你 看!這是不是有用呢?但是,這不是就這個小用處,這不是像小孩子,來爭著吃,好像我們到果式的家裏,她那個小女要吃小桃,like(歡喜)小的。所以這個 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能有千手,是救人的。譬如有一千個人掉到海裏,你有二隻手,這隻手救一個,那隻手救一個,只可以救兩個人。若有一千隻手,把一千隻手往海裏一伸,就可以把 這一千個要淹死的人都給提上來。你說這一千隻手有沒有什麼用?救人啊。所以「千眼照見,千耳遙聞,千手護持」,千手是護持眾生的。哪一個眾生有什麼苦惱, 你有一千隻手,就伸一隻把他救出苦海;若就兩隻手,你救不了那麼多人。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就是預備救人,不是預備偷東西的。你要聽清楚!不是到那 兒偷蘋果,說我到蘋果樹上,可以有一千隻手,偷一千個蘋果。不是的!
這一千隻手、一千個眼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我方才不是告訴你們,就從〈大悲咒〉裏生出來的?你只要念〈大悲咒〉、修大悲法、修四十二手。你看四十二手 後邊「總攝千臂手」,你誦一遍咒,手就多出來四十二隻。一遍四十二,十遍就四百二十,一百遍就四千二百;你若誦一千遍,就有四萬二千隻手,也有四萬二千那 麼多眼睛。就看你肯不肯修行!
但是修行要想有千手千眼,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若你修這個法,天天不間斷用功,天天依法修行,就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妙用。你要是今天修,明天停止, 那是沒有什麼用的。你讀書,想得到人間的博士,從開始到成功,都要有十四、五年的功夫,何況你修佛法呢?你若不真真實實去用功,那是不會成就的。
觀世音菩薩是最勤的菩薩、最精進的菩薩、不願意休息的菩薩。他願意一天到晚救度眾生,不怕工作多,不怕眾生困難多,所以可以說是最忙的菩薩;他不是懶菩 薩,不是歡喜休息的菩薩,是最勤的菩薩。他一隻手,救人救得少,二隻手,救人也救得有限度,所以他就要千手千眼──千手,可以救大千世界的眾生;千眼,可 以照顧大千世界的眾生──他所照顧的眾生,都是受苦的眾生;他所救度的眾生,也是有災難的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觀看。觀看什麼?觀看這個世界。世界上什麼呢?音聲。觀,是能觀的智慧;世,是所觀的境界。觀是「能觀」,世是「所觀」,所 觀的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困苦艱難的時候,就想起來。想起誰來啦?想起大慈悲父,想起大慈悲母。大慈悲父是誰?觀世音菩薩。大慈悲母是誰?也是觀世 音菩薩。想起來怎麼樣呢?他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他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用千眼──智慧眼看見,用天耳──智 慧耳聽見;於是乎,就用智慧手救這個眾生。因為眾生不是分開有災難的,若百千萬億眾生,同時都有災難;那麼在同時,有百千萬億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 同時都得到解脫,同時都得到快樂。因為這樣子,所以叫千手千眼觀世音。
菩薩就是幫助人的。你若能幫助人,你就是菩薩;我若能幫助人,我也是菩薩。你若不幫助人,你就是羅剎;我不幫助人,我也是羅剎。羅剎和觀世音菩薩,正是相 對的。你看羅剎鬼女,也生得很美貌,和觀世音菩薩差不多;但是羅剎鬼女就是自私自利!所相差的,就是一個只知道利己,而不知道利人;一個只知道利人,而不 知道利己。只這一相反。所以,觀世音菩薩相貌很圓滿的,羅剎女相貌也是生得不錯,但是啊!心地不同;就是有一念之差,就在這個地方分別。
所以你若想學觀世音菩薩,就是去幫助人、利益人。說:「那我沒什麼力量,第一我沒有錢,第二我不會講;我怎麼利益人呢?」現在我告訴你:慈悲嘴,你這嘴要 慈悲不罵人;方便舌,舌頭要做方便舌。方便舌,不是盡講是講非的;若是人家本來有意見,你能用方便權巧的講話,把這兩個人的意見,都給講和平;調和世間的 鬥爭,調和世界上的戰爭,這都是方便舌。「有錢沒錢都作德」,有錢也可以,沒有錢也可以作德。你有錢當然是更好一點,沒有錢也不必擔心,也不用說:「我很 窮的,怎麼樣作功德呢?」作功德,就是要你存好心、行好事,做一個好人!所以要學菩薩。
「菩薩」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埵」。「菩提」叫「覺」,「薩埵」叫「有情」;是「有情裏的覺悟者」,也是「要覺悟一切的有情」。什麼叫有情呢?一切有氣 血的,都叫有情。無氣血的,也是眾生,但是它無情,沒有感覺。雖然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句話說草木無情;可是,草木也是有情的。不過草木的情, 來得愚癡、不聰明。為什麼不聰明呢?就因為盡做一些愚癡事,所以就變成草木金石──這都是十二類眾生之一。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我也講不出來是什麼樣子。你若想明白,可以問那個小沙彌,他大約對這個有一點研究。我現在講一個公案。
以前有一個人,誦持〈大悲咒〉,念了大約有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之中,他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大悲咒〉也沒有給他送飯來吃,〈大悲咒〉也沒有給他做一件衣服穿;可是他還是相信〈大悲咒〉,照常念〈大悲咒〉。一天念一百零八遍,是最少的;多呢,他就念很多。
有一次,他出去旅行。在中國,有一些地方有黑店。什麼叫黑店?這種店,就好像土匪似的;土匪是到外邊去殺人、搶劫,黑店是在家裏等著。等著你來到他店裏住 下,他看見你身上有錢,或者帶著金銀財寶,是有錢的客商,他就把你招呼到一個好好的小房間;可是房間有出入的門,他自己可以隨便進來,隨便出去。他預備你 住到店裏,給你吃一點麻醉的藥品,你晚上睡覺,就睡得不醒;或者他晚間就把你殺了,所有的錢財,都他得到。
這個人住在黑店,但是不喝酒;因為他信佛,所以酒裏放的迷魂藥,他沒有喝。沒有喝酒,晚上他很清醒,沒有像死豬那麼睡得什麼都不知道。他睡到半夜,聽見有 人進到他房間,一看,這個人拿著一把刀,很光明耀眼;他嚇得不敢動,心想:「這個人拿著刀,一定要來殺我!」正在這時,外邊就有人叫門。要殺人的這個人, 一聽有人叫門,就不敢殺人,把刀放到一邊,就去問:「是誰啊?誰叫門啊? Who are you ?(你是誰?)Who?(誰?)」外邊人說:「我啊!我姓豆,叫豆輸朋。我有一個朋友,在你店裏住著,他叫什麼什麼名字,明天早晨,你告訴他,到我那兒吃 早飯。」開店的一看,外邊人穿的衣服,是警察的樣子。這警察知道他想殺的這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警察的朋友;警察來請這個人明天去吃飯,所以他晚間也不敢 殺這個住店的人。
第二天一早起來,告訴住店的人,說:「你有一個朋友叫豆輸朋,他昨天晚間來對我講,請你今天到他家裏去吃早飯。昨天晚間很晚,他特別來的;因為你睡著了, 他也不叫你。」這個人一聽「豆輸朋」,啊!這〈大悲咒〉裏有一個「豆輸朋」,他就明白了,說:「是的!我有這麼一個朋友,我們兩個約定,等一等我到他家裏 去吃飯。」他住賊店,沒有被賊殺了,就因為他念〈大悲咒〉。所以你不要以為念〈大悲咒〉沒有什麼用,你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大悲咒〉就有了妙用,就會現出 來。但是你現在生命沒有危險,也不需要〈大悲咒〉來保護你;所以你只管念,不要管它對你吃飯、穿衣服,有沒有什麼幫助。
前面所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意思。
「廣大」:廣,是寬廣;大,是高大。寬廣和高大,也就是一個橫遍,一個豎窮;橫遍就是寬廣,豎窮就是高大。「橫遍十方,豎窮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 無色界;十方,你們都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方,再加上方、下方,總起來十方。廣是橫遍義,大就是豎高義;豎起來,非常高。 〈楞嚴咒〉上所說的「阿那隸。毗舍提」,也就是廣大的意思;這兩句,一個橫遍義,一個豎高義,可是用途不同。一念這兩句咒,妖魔鬼怪、天魔外道,都寸步難 行,沒有路可走。橫遍豎高,在〈大悲咒〉的廣大,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沒有那兩句咒功能那樣厲害。
「圓滿」:圓、滿;「無礙」:沒有障礙。廣大圓滿無礙的什麼呢?「大悲心」:這大悲心是廣大的,是圓滿的,是無礙的;這大悲心是拔苦的,是救眾生一切的苦 難的。所以「悲能拔苦」,拔除眾生所有的苦;什麼能拔除眾生所有的苦?就是這個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總持」。總,是總一切法,也就 是一切法之總,也就是一切法之首,也就是一切法的一個頭;首者頭也,就是一切法的開始。持,持無量義。持,執持,用手來執持東西。你現在執持什麼呢?執持 無量義;無量的道理,都在你這裏執持著。你只要能念〈大悲咒〉,就有這種的功能。
「經」字,是通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這部經的別名。這部經的名字,以人、法為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人」;廣大 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法」。也可以說人、法、喻:心,是個「喻」,譬喻〈大悲咒〉就好像人的心似的,所以叫大悲心陀羅尼;這是人、法、喻,都具足 了。「經」,就是經常不變的意思。這部經,以這個為名。
這一部經,名字既然有了,什麼是這部經的體呢?這部經,是以實相為體;實相無相,無所不相。有了體,就要有個宗──宗旨。以什麼為它的宗趣呢?以降伏諸 魔、制諸外道,做它一個宗趣。以什麼為它利用呢?以生善滅惡為它的利用。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就是生善滅惡;所以生善、滅惡,就算它一個用。它能以生善, 能以滅惡,能以拔苦,能以予樂。又以醍醐做這一部經的教相,無上甘露醍醐妙味,都在這一部經裏生出來。
以上簡簡單單的,用名、體、宗、用、教這五重玄義,和七種立題,解釋這部經的題目。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講這部經,先講經題;現在講譯人。這部經,是誰翻譯的呢?「唐西天竺沙門」:是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西天竺沙門。西天竺,在印度。印度有五部分:南印度、 北印度、東印度、西印度、中印度。這是西印度的沙門。什麼叫沙門呢?沙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沙門威儀又是怎麼樣呢?馬勝比丘威儀最好,他遇著舍利弗、目犍連時,穿著袍,搭著衣,在街上走路,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目不旁視,耳不旁聽,走路也攝 持正念;雖然在走路,和入定的樣子沒有分別。所以舍利弗和目犍連兩個人一看,「喔!這個人怎麼這麼好呢?」於是乎,就來請教他說:「你在什麼地方學得這麼 好的樣子啊?」馬勝比丘就說:「我跟釋迦牟尼佛學的威儀。」他又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他說這一切法,都從因緣生;一 切法,也是從因緣滅的。「我佛大沙門」,我的師父叫佛,他是沙門;「常作如是說」,常常這樣講。
這位西天竺沙門,沒有用「三藏」兩個字。三藏,就是通達經、律、論三藏的人。這位沙門,大約或者通二藏,或者通一藏,所以沒有加上「三藏」的字樣,只說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伽梵達摩,是這位西天竺沙門的名字,意思就是敬法,也可以說是尊法;是尊法敬法的沙門。譯,是將印度文翻譯成中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信成就,你想要學佛法,必須要有信心,如果你沒有信心,你就不能學會佛法,所以一定要具足真正的信心。這是學佛法最主要的條件,必須要有信心。
如是之法,就是說:像這樣的法,是可信的;不像這樣的法,就不可信。也就是說:正法,你就可信;若是邪法,你就不可以信。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指明這個法。如,是不變的意思;是,是無非的意思,沒有不對的。
所有的佛經,都用這「如是我聞」四個字來開始。什麼是這四個字的來源呢?這四個字,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的。在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時,阿難雖然已證二果, 但還是感情用事;聽說他哥哥要入涅槃,他就留也留不住──知道他請釋迦牟尼佛不入涅槃,也辦不到。辦不到怎麼樣呢?哭!就哭起來了。這證果的聖人,也會 哭!他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什麼也都忘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對佛太愛慕了!你看《楞嚴經》,阿難為什麼出家呢?就因為看佛「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他就生了愛欲心,「喔!佛的相這麼好,我時時刻刻都跟著佛、侍候佛,來幫他做苦工,我也都願意。」就因為這麼一種愛心出家,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回 入涅槃,他所愛的,要沒有了,就哭起來。你們知道,阿那律尊者是個沒有眼睛的人;不是沒有天眼,是沒有肉眼,他的肉眼瞎了。你們大約都有這種感覺,瞎子心 裏特別清楚;他眼睛看不見,但是心裏很明白的。他因為眼睛看不見東西,就不打那麼多妄想,所以腦筋就非常清楚、非常清醒。這時,阿那律尊者也知道釋迦牟尼 佛要入涅槃,就給阿難出主意。他看阿難哭得這麼厲害,和他說旁的,也不會停止他的哭。
阿那律尊者說:「喂!阿難!你哭什麼?」
阿難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你怎麼教我不哭啊?沒有法子不哭的。」
阿那律尊者說:「唉!你現在有很要緊的事情應該辦啊!你光哭有什麼用呢!」他這樣一講,阿難也就頭腦稍微清醒一點,不哭了。
他說:「哦!有重要的事情?什麼重要的事情?」想一想,又想不起來;因為他頭腦哭昏了。
阿那律尊者就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將來要結集經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要用什麼字,做經的開始呢?」
阿難說:「這是應該的。這件事是對的!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啊?」
阿那律尊者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是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們到什麼地方去住啊?我們現在是佛帶著我們化齋來吃飯,佛入涅槃,我們還以誰為首?誰是我們的教主呢?」
阿難一想:「哦!這件事,也很重要的!你若不告訴我,我現在都糊塗了,什麼也想不起來的。還有沒有什麼事情呢?」
阿那律尊者又說:「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我們應該舉出一個首領,一個代表,大家都要聽他的教化。我們以哪一位做我們的師表啊?」
阿難尊者說:「哦!你講這個,也是重要的,這是第三個。還有沒有啦?」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現在佛住世,有一些惡性的壞比丘,佛自己可以制伏;佛入涅槃之後,惡性比丘怎麼樣治理呢?是不是惡性比丘又犯戒,就用火燒了?還是有其他的方法呢?」
阿難說:「哦!這個也是很重要的。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阿那律尊者說:「沒有了!我的問題都已經告訴你,你自己還有沒有什麼問題?你自己再想一想!」
阿難尊者說:「我也沒有問題,這四個就夠了!」於是乎,把眼淚擦乾,慌慌張張跑到釋迦牟尼佛住的房子裏,說:「世尊!您老人家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幾個問題;請問佛,怎麼樣辦理?」
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問題?你說啦!」
阿難就說:「這惡性比丘,佛在世的時候,佛能降伏;佛滅度之後,怎麼辦呢?哦!這是第四個問題,我不應該先問,但是也可以做第一個,請佛您先答覆我。」
釋迦牟尼佛說:「惡性比丘怎麼樣調伏?你就要默擯。」「默擯」兩個字,什麼叫默?就是不和他講話。什麼叫擯?就是人人都不和他講話,他就受擯斥;受擯斥,他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了。這叫默擯,也就是遷單。遷就是 move(搬家); move 他的單。單,就是 sleeping bag(睡袋)之類的。佛說:「還有什麼問題,你快講吧!」
阿難說:「現在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哪一個是我們的師父啊?我們是不是要另外再找一個師父來拜呢?」
釋迦牟尼佛說:「不必!我入涅槃之後,你們就以『戒』為師,以波羅提木叉做你們的師父。是凡比丘,出家之後,就要學習戒律,以戒為師。」這第二個問題,也解決了。
阿難說:「我還有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佛住世的時候,我們和佛在一起住;佛若不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地方住了。怎麼辦呢?我們住到什麼地方去啊?」
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你們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身,就觀身不淨;受,就觀受是苦;心,要觀心無常;法,要觀法無我。你若用這四種的觀想,就可以得到定;所以你們要依四念處而住。」
阿難說:「我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特別重要的,比以前那幾個問題都重要。」
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問題這麼的重要啊?你可以講啦!」
他說:「佛在這一生之中,所說的法,等佛入涅槃之後,我們要結集經藏,編輯經典;經典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樣,來代表經典呢?」
釋迦牟尼佛就說:「哦!這個問題啊!你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做經的開始。」所以,是凡佛經都用「如是我聞」。就是說:這種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 的,不是旁人告訴我的。不是我在路上走,有一個人告訴我:「某某地方有位佛,在那兒講經說法,那個經說的是什麼什麼。」不是那個樣子,不是道聽而塗說,是 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用這四個字。
「如是我聞」四個字,有三種的意思:第一是異外道,第二是息爭論,第三是斷眾疑。
第一,異外道。什麼叫異外道呢?外道所有的經典,一開始用「阿、嚘」兩個字。阿是「無」,嚘是「有」;一開始就說「無有」,或者「有無」。外道的宗旨和見 解,說這一切的萬物,有兩個道理,一個就是「有」,一個就是「無」;有就是「常」,無就是「斷」。說無論什麼事情,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 就是「無」。總而言之,出不了這「有、無」兩個字,也就是出不了「斷、常」兩種的見解:一種「斷見」,一種「常見」。現在這「如是我聞」,也不是斷見,也 不是常見,也不是有,也不是無。非有非無,這是個中道;非斷非常,這也是個中道。這是「異外道」,和外道的見解不同。
第二,息爭論。在一切的大阿羅漢裏,阿難當時僅僅證得二果;以後結集經藏的時候,雖然他證得四果,也是很年輕的阿羅漢,好像大迦葉、須菩提,這都是年紀很 長,資格也很老。以阿難這麼年輕的人,結集經藏,陞座說法,恐怕大眾就來爭;你也爭第一,我也爭第一,你也要 first(第一),我也要 first 。因為 first 只 可以一個,不可以多;這麼多阿羅漢,給哪一個呢?給年紀老的,年紀輕的不佩服;給年紀輕的,年老的心裏也不願意;給中年的,也不知給哪一個好?所以沒有法 子處理這件事。那麼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也不是你的意思,也不是我的意思,是誰的意思呢?是師父所說的經典。這沒有得講的了!你也不是 first ,我也不是 first ;沒有first,所以大家都不爭。不會有誰看多幾本書,不久他跑到第一,你就要小心一點了!你看,我說這個法,有幾個心裏知道是怎麼回事,就開顏含笑了。
第三,斷眾疑。阿難結集經藏、登上法座時,啊!大眾頓起三疑。這三疑,是誰起的呢?是那沒證果的人起的,不是證果的人起的。這三種疑,是什麼呢?因為阿難 一陞座說法的時候,大約也很高興,一高興也現出相好莊嚴。阿難本來有三十相,結集經藏的時候,一登座說法,就高興得不得了,「哦!這回我也來結集經藏,我 在這兒作 chairman(主席)。」他很高興時,相貌也轉了,就變得和佛的相一樣;所以這些沒證果的,就說:「哦!釋迦牟尼佛活了,釋迦牟尼佛又給我們說法來了!」就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死,又回來了。
等一等又想:「不對!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不會再來的。哦!這是其他世界的佛,來到這兒,給我們說法來了!要不然怎麼佛相這麼圓滿呢?」又起了一個懷疑, 以為他方佛來。後來又說:「不對!不是他方佛來。這位佛,相貌都和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喔!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阿難,轉身成佛;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就 生這三種的疑惑。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三疑頓息,「喔!這是阿難聽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三種的懷疑都沒有了!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釋迦牟尼佛」,是主成就,「在補陀落伽山」,是處成就。「補陀落伽」,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 叫「小白花」;因為山上開小白花,所以就叫補陀落伽山。「觀世音宮殿」:觀世音菩薩所住的宮殿,「寶莊嚴道場中」:這個道場,都是七寶所莊嚴的。「坐寶師 子座」:佛在這個山上,坐在師子座上。「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這師子座是用種種雜色的摩尼寶珠造成的;「百寶幢旛」:有百寶造的幢旛,「周匝 懸列」:在前邊懸掛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