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咒的因緣
一、觀世音菩薩說千手千眼的由來
二、觀世音菩薩示知眾生發十願六功德
三、觀世音菩薩說如何誦持大悲咒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 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 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 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 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恒在 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經文講述:
觀世音菩薩聽了佛的話以後,於是又對佛說:世尊,我想到在過去不知道多少的劫數中,曾有一位千光王靜住如來佛,因為憐憫我以及世間一切眾生的緣故, 而說了這個廣大圓滿,自在無礙的大悲咒,並且用金色的手,為我摩頂,同時囑咐我說:善男子,你應該受持這個大悲咒,普遍的為將來五濁惡世一切眾生,廣為救 度並使之利益安樂。我在那個時候還是歡喜地的初地菩薩,一聽到大悲咒,馬上超升到第八地的不動地。我當時因為心生歡喜,就發下誓願說:如果我於未來世能有 足夠的能力,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安樂,希望大悲咒的力量,能使我立刻生出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千手千眼俱足。這個誓願才發完,立刻我的身上同時千手千眼 俱足。而十方世界的大地,同時起了六種震動,而十方千佛的世界,也都同時大放光明,這些光明都照耀在我的身上,也照耀著所有的十方無邊世界。
從此以後,又在無量無邊有佛的地方以及在無數量的法會中,不斷的聞此大悲心陀羅尼佛法,親自以信力、念力受持這廣大圓滿無礙的大悲咒,心裡又有著無限的歡欣鼓舞,深感此無量成就的佛法,能夠超越解脫無數億劫長時間以來細微變易的生死輪迴之苦。
從過去到現在,我常常誦持大悲咒,沒有一天忘過,因為經常虔誠念誦大悲咒的緣故,每一次在生命轉化的地方,都是在佛國清淨之處,不必受到母體胎藏之苦。
這裡要將十地的名稱及來源作一解釋:十是數字,地是指能生功德的地方。依據《華嚴經》大乘菩薩十地的說法是:
第一地是歡喜地。修到這個果位的菩薩,不管任何時間、地點,都會以歡喜心教化眾生。
第二地是離垢地。修到這一地果位的菩薩,已是了卻塵緣,得到無比的清淨。
第三地是發光地。修到這一地果位的菩薩,已是心地清淨,智慧顯現,時時有佛光普照的光明出現。
第四地是焰慧地。修到這一地的菩薩,具有的光明智慧比發光地更進一步。因為不僅有光而且有熱,對眾生的度化能有火焰一樣的熱情,可以使之更為感動。
第五地是難勝地。修到這一地的果位菩薩,智慧已經能觀照一切,無可比喻。
第六地是現前地。什麼是現前呢?就是菩薩所有的大智大慧、修功積德都會時時呈現在眼前。
第七地是遠行地。修行這一地的菩薩所現出的光明智慧,不但時時呈現,而且可以遍照三界,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
第八地是不動地。八地以前的菩薩果位,雖然已有無盡量的光明智慧自度度人,但定力都還不到真正寂光不動的境界,只有修到「不動地」,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甚至現身到其他世界教化眾生。所謂「百界作佛」是這一地的菩薩最殊勝之處。
第九地是善慧地。是修到這一地的菩薩,智慧已經是圓融自在最上乘的了。
第十地是法雲地。修到十地果位的菩薩,對於佛法的教化就像天上的雲彩一樣,隨時隨地都在護持著六道眾生。
以上是對十地的簡單說明。也有將十地另作其他解釋的,這裡就不再引述了。
至 於「摩頂」的意思,通常是指佛為要囑託弘揚大法的弟子而摩其頂,《法華經囑累品》說:「釋迦牟尼佛從座而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 言。」無量菩薩摩訶薩是指具足不可計量之慈悲喜捨四德的菩薩而言,同時「摩頂」也有為弟子授記的意思。其次是「六種震動」,《大般若經》指六種震動乃是 「動、湧、震、擊、吼、爆」,前三種取其形,後三種取其聲。這六種的大地震動,都有表示祥瑞的意思。
再次是「蓮華化生」和「胎藏」的意思:「蓮 華」就是指蓮花而言,在印度蓮花通常有青黃紅白四種顏色,而佛經中所說的蓮華,大多是指白蓮花,取其出污泥而不染、清淨無塵並含有慈悲的意思。而「化生」 是說受佛的教化,有了像蓮花一樣清淨的生命。《法華經譬喻品》說:「今日乃知真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就是說,真正的佛弟子,是要聽聞 佛所說的經教,從佛法中得到清淨的生命,進而從佛法中得到各種不同的成就。「胎藏」是指在因果的輪迴中,人的投胎轉世,在出生之前,都要隱藏在母親的體 內,所以稱之為胎藏。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經文講述:
如果有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以及童男、童女,為一切眾生大發慈悲心,而要誦持大悲咒,應當先跟著我發這樣的誓願:
皈 依大悲觀世音菩薩,祈求能使我快速明白一切的佛法。這一句話的重要意義在不管出家、在家的信眾,在持誦大悲咒時都要以最莊嚴誠敬的態度,面對觀世音菩薩發 皈命的誓願,也就是說,要有把自己生命交給觀世音菩薩的真誠與勇氣,才能得到菩薩的護持,快速的了解菩薩修行的一切法門。
虔誠誦念「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時,可以使智慧增長,開啟智慧的眼力。
虔誠的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為眾生速度一切苦難。
「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時,就能隨機應用一切方便法門,因人說法。
虔誠的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搭乘渡向彼岸了脫生死的智慧之船。
虔誠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及早的脫離人生的苦海。
虔誠的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快速的修得持戒與禪定的佛法。
虔誠的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早一點的進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涅槃境界。
虔誠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很快的學到無為的法門,進入安樂清淨的宅舍。
虔誠的念誦「皈依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及早的與法身佛同一境界。
以上是觀世音菩薩對想要誦持大悲咒的一切眾生所說的十大願,而這十大願的神奇威力所展現的功德是:
我如果對著刀山念誦大悲咒,刀山就會自行摧毀斷折。
我如果對著火湯念誦大悲咒,火湯就會熄滅乾涸。
我如果對著地獄念誦大悲咒,血腥的地獄就會自然的化為烏有。
我如果對著貪心的餓鬼念誦大悲咒,餓鬼就會得到滿足不受飢餓之苦。
我如果對著滿懷嗔心的阿修羅念誦大悲咒,阿修羅的嗔心惡念自然就會調伏,不再發生。
我如果對著愚癡的畜牲念誦大悲咒,畜牲就會慢慢得到智慧,而不會執迷不悟。
這 十大誓願的願力,不但能夠摧刀山、枯火海、滅地獄、飽餓鬼、伏惡魔、得智慧,而且能使眾生拔除一切苦厄,得到清淨安樂。所以觀世音菩薩接著又告知在家、出 家的眾生,在發這些誓願以後,必須真心誠意稱念「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同時也要一心稱念我「本師阿彌陀佛」的名號,接著就念誦大悲心陀羅尼神咒,每一 夜念誦五遍,能夠這樣時時持誦,必然能夠消除你本身所造的罪業,以及百千萬億劫以來生生死死的輪迴重罪。
以上是經文說明的部份,其中有些經常讀到 的用詞,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它的意思,這裡需要略加解釋:首先是「比丘」、「比丘尼」,比丘為出家受具足戒者,通常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法華 義疏》說:「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養身,故名乞士。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可見世之托缽行走之苦行者,心中必須時 時存有修學佛法的誓願,否則只是一個流浪漢而已。我們有時看到站在路旁的托缽僧尼,口中好像在唸唸有詞,其實他們就是在唸誦經句,雖然身在紅塵,但心在世 外。所以大家如果看到這些僧尼在托缽,應該做一點供養,雖是隨緣隨喜,但只此一念的供養大行,已是福在其中了。
其次是「優婆塞」和「優婆夷」,都 是梵語。可譯作近事男、近事女,意為親近奉養三寶,而受五戒在家修行男女的通稱。在佛經裡記載著一個有關優婆塞的故事:當佛在鹿野苑期間,有一天清早正在 林中經行(坐禪疲倦時起來散散步),看到一個衣衫不整的青年,一路奔走同時口中喊著「煩惱呀!我煩死了!」佛就攔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這個男子覺得這麼早 就有人在林中散步,一定是修行人,於是就把自己的情形向佛說明,原來這位青年名叫耶舍,是當地一位「大富長者」俱梨伽的兒子,自幼就養成一副紈絝子弟的習 性,終日花天酒地、徵歌逐色,因為家財富有,結交的又是一些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常常在家中飲酒取樂,欣賞歌伎表演,有次大醉之後,半夜醒來,看到那些歌伎 脂粉零落、衣衫不整、東倒西歪的躺著,一時驚覺,不知置身何處,於是披衣而起,奔向城外,正巧遇到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事情的約略經過。佛聽了以後就對耶舍 說:我這裡很安靜,可以讓你平靜下來,忘掉煩惱。於是耶舍就隨著佛來到住處,佛對他講解世人迷惑愚癡的原因,並且曉以生老病死的苦痛,為之說法,耶舍被佛 的精神感動,雖然一時還不能體悟佛法的大義,但仔細想想自己的荒唐行為,實為煩惱痛苦的根源,於是在大澈大悟之下,皈依佛座下,決心出家修道,成為佛第六 位弟子。而耶舍的父親俱梨伽長者,因為兒子無故失蹤,正焦急的到處尋找,但是多日以來,卻苦無消息,後來有人告知他,好像他的兒子在鹿野苑修行,於是他就 到鹿野苑去找兒子,一看到兒子竟然已經出家,心中十分難過,雖然經過一再勸說,但是耶舍還是不為所動,於是俱梨伽就求助於佛,但是當他與佛長談之後,竟也 被佛感化,皈依在佛的座下。因為俱梨伽的年事已高,不宜出家,於是佛要他在家修行,這就是佛經上稱為「優婆塞第一人」的俱梨伽長者。後來他的妻子見到丈夫 和兒子都誠心的皈依佛的座下,認真修行,也就皈依在佛的座下,成為第一位在家修行的「優婆夷」。
另外就是「願」,在此是與「誓」同樣的意思。誓願就是自己對要從事的事情立定決心去達成的願望,這種願望一旦立下,就不再改變。在佛教來說,願有總願和別願兩種,總願即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 切菩薩在修證佛果時,初發心一定要發此四弘誓願,以堅定修行的志向。別願則隨菩薩的意願而定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普賢菩薩的十願,藥師佛的十二 願,還有就是像剛才經上所列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十願。這些都代表著一種無上的精神力量,從內心的堅定到行為上的誓不悔改,都在說明誓願的戒定和莊嚴。
關於觀世音菩薩對眾生所宣說的十大願行,簡單的說:
第一願的一切法,意 思是指一切佛法都要從經教中去深深修學和體悟,所有三藏經典都有其深切的涵意,都是修行證果的法門,只要能認真修習,就會有其不同的成就,祇是三藏十二部 的經論,要想全部修學,確屬不易,但是若能精研一部經論,並能加以身體力行,則佛法的神奇奧義,必能使修行得到清淨佛果。而一切佛法都在因緣和合中相互連 結,互為因果,因此能通一經則諸經要義皆可理解,一切佛法亦在其中。
第二願的智慧眼,意 思是指非肉眼所能見到之事物。《大乘義章》說:「照見名智,解了稱慧。」佛法所說的智慧具有真知灼見的意義,真知為有,灼見為無,有無之間,可證知緣生緣 滅萬物生滅的因緣果報之理。佛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就是宇宙萬有因果之法,這些因果律則一方面說明了萬物的現象關係,這是智;另一方 面,能正知宇宙人生的真象,了解煩惱痛苦的來源,這是慧,有此認知,便是智慧眼。
第三願的速度一切眾,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中之願,眾生悲苦,如果不能早日度其拔苦得樂,則將失去一切佛法最根本的意義。因此虔誠皈依觀世音菩薩,經常持誦大悲咒,便能增長願力、濟度眾生、了脫生死,進入清淨自在的極樂境界。
第四願的善方便,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供修學證果之用,然而眾生愚癡,對佛法的廣大,仍是一知半解,因此皈依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便能獲知隨方因便的善法。
第五願的般若船,般若船是渡生死海的船隻,這隻船因為充滿真如智慧,能將浮沈在因果輪迴苦海中的有情眾生渡向彼岸。船有千百種,但般若船是在慈悲的風帆中平穩而快速的前進,真心皈依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能及早乘搭這智慧之船,到達清淨無塵的彼岸。
第六願的越苦海,苦 海在佛經中的意思通常是指六道輪迴而言。尤其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更是苦海中的苦海,《四解脫經》所說的三塗,就是指地獄道的火塗,餓鬼道的刀塗和 畜生道的血塗之苦,這三塗之苦,都是眾生業因所致,一旦惡業滿身,就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一樣,受盡痛苦折磨,要能渡越此無邊的苦海,就要誠心持誦觀世 音菩薩的大悲咒。
第七願的戒定道,戒 定是指戒學與定學而言,戒的意思是禁止眾生在身、口、意三方面造作惡業,定是防止心神的散亂常生妄想,進而靜慮澄心,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用以止惡防非、行善 積德,一般有五戒、十戒、二十四戒、到比丘尼具足戒的五百戒,要看修行的狀況而定。定為定心於一的意思,心不定則一切修行都難有成就,依戒定二學修行即可 達到涅槃境界。
第八願的涅槃,《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意思是到達這一境界,已經能夠不生不滅、常住於宇宙之間,沒有生死,不見輪迴,真正覺悟出真空無相的佛法妙諦。涅槃有三種說法,一是圓寂,二是滅度,三是不生不滅,都是同一意義。
第九願的無為舍,是指證得佛果的人,可以居住在無憂無慮的安樂處所,也就是不生不滅常住安樂的涅槃境界。
第十願的法性身,又 簡稱法身,是佛的三身之一,佛的真身以正法為體,所以稱之為法身。《往生論》說:「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 相好莊嚴即法身也。」《智度論》說:「法性身滿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聽法眾亦滿虛空。」意思都在說明法性身乃是 顯現一切有為無為功德圓滿的莊嚴法身。
經文所提示的「阿彌陀如來」,這是我們常聽到念佛法門的佛號,「阿彌陀如來」的意思分別來說,阿為梵語的眾 音之母,《大日經》云:「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是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無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漢文譯為無,有不生、息災、一切功德具 足等義。彌陀是無量之意,阿彌陀又稱光明佛、無量壽佛,《佛說阿彌陀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數量世界),故名阿彌陀。彼佛光明無 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說明阿彌陀本來具有無量壽(時間)、無量光(空間)兩種意義。如來則是對諸佛的一種尊稱。
觀世音菩薩在念完十願及說明其功德之後,再特別說明如何誦持大悲心陀羅尼神咒,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無上願力,也是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