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第十一句。
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觀世音菩薩現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婆盧吉帝(二)室佛囉(三)楞馱婆,三個詞語組合而成。
「婆盧吉帝」意為觀;「室佛囉」意為世音;「楞馱婆」為海島。全句的意思為:觀世音菩薩的海島道場。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特別示現其大悲道場,並化現盧舍那佛圓滿報身佛相,化導眾生在真心修行時,要選擇清淨的道場,並且學習盧舍那佛圓滿的持戒修行,才能修得清淨的佛果。
要能真正體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示現,首先就要了解為什麼道場對修行者那麼重要的原因,通常一個好的道場就要具備一些好的條件,才能對來修習佛法的人 有好的成就。這與一般教育上,要有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有好的教育環境,是一樣的道理。而所謂好的道場,第一要清淨,道場內部要清靜莊嚴,陳列簡單、整 齊,佈置一點富於啟發性的文字和象徵佛法的圖畫。第二要設有佛菩薩的法像,供眾生禮敬參拜。因為佛菩薩的像是「無量好」的示現。《華嚴經》說:「佛有無量 相,相有無量好」,一尊佛菩薩的像,就是佛菩薩性德圓滿的化身,是給眾生的一種啟示、一種鼓勵。第三要有方便學習的佛法經典,三藏十二部,那一部才最適合 我們研習?這是一種因緣,絕對不是想學什麼就能成就什麼!第四要有好的善知識來引導教化,這也要有不可思議的因緣,才能相生相因,甚至是菩薩的安排,這其 中的因果,實在是很難說得清楚。第五要有善根具足的人來護持,一個道場的出現,絕對不只是一個具有空間的建築而已,道場一定是具大善根、大福報的人才能擁 有的,古人說:福地福人居。能稱為福地、福人,豈是易事,高樓豪宅住的未必多是有福有德的人。很多人的富貴所得,固是前世修來,但此生如果只顧豪奢淫逸, 除了會受現世惡報之外,來生還要墮入三惡道中,難脫輪迴之苦。我們現在這個道場,雖然空間不大,建築亦非豪華,但清淨宜人、靈氣充溢,在這裡研習觀世音菩 薩的大悲佛法,更是因緣自在、福慧增長。這樣的福報,除了要感謝佛菩薩的指引外,也要感謝黃慶家和林詠潔兩位同學的善根福德,才能使大家有此善緣,而這種 善根福德已不是語言和文字所能言喻。除了以上所講的五點外,還有一點更是重要,那就是與佛有緣的人。雖然前面所說的各種因緣具足,但缺少有緣的眾生,還是 一池靜水,長不出清淨的蓮華,所以這最後的一個條件,就是多世以來「廣植善根」的各位同學。大家才是觀世音菩薩座前的童子、龍女,才是佛菩薩所說的有情眾 生,希望大家善自珍惜、好好修持,福德自會蘊藏其中。
咒語:第十二句。
南無那囉謹墀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那囉(三)謹墀,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南無」意為皈依;「那囉」意為賢;「謹墀」意為愛。全句的意思為:皈依慈悲的賢者。
賢在佛法的涵義上,乃指凡夫之位修行有所成就的人而言,雖已證得果位,但還未能證得真理法身,尚未達聖的境界,如聲聞、緣覺、初地菩薩以前的修行人,都可稱之為賢者。佛法上所謂「三賢」,即是指修得十住、十行、十迴向,能斷見、思惑而得果位者。
在上句「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教化學佛的眾生,要在清淨的道場中持戒修行,必能得到所願的成就,並以示現盧舍那佛的圓滿報身,為眾生 指引修行的法門。此句復以皈依慈悲的賢者,來勉勵眾生用功修行,即是在示知修習佛法的人,要真心做到身有所歸、心有所依,身心一如的持志修學,並從日常生 活中不斷行持、體悟,才能得到賢者的果位成就。所言十住,即是指信心已立,能住佛的善地而發心修行。十行乃是自利滿足,仍須隨順眾生,長養利他功行。而十 迴向即是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此三者均為菩薩修行的必要果位,眾生若要誓願修行,當以此三賢之位,作為用功行持的必要次第。雖然要得到此項成就,並非 一蹴可得,但觀世音菩薩仍以無量的慈悲,作此教化、作此示現,其意即在度化一切有情眾生,能體悟佛法的修學,本非一世之功即能成就,只有誠心皈依賢者,以 之為典範,終此一生,修善積德,當能於今世得到安樂,未來之世,廣積善根,仍能善得人身,續此善緣,一旦因生果熟,成賢成聖乃自然之事。這一句咒語,意雖 簡明,但菩薩特示現毘盧遮那佛的清淨法身,自有其深長的涵義。
毘盧遮那佛通常是對究竟佛的尊稱。毘這個字就是最高、最顯的意思,盧遮那則是廣大無礙,合起來就是光明遍照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清 淨法身佛。觀世音菩薩化現此法身像,即是在度化眾生修行佛法要以清淨為主要法門,要清淨則要能解脫一切煩惱,要解脫煩惱就要從生活上遠離妄想、執著的貪、 嗔、癡三欲障,能少一分欲求,就會多一分清淨,多一分清淨,就會多一分自在,佛菩薩如此示現,也只在引導眾生在生命的旅程上,能少一些欲念,多一點清淨, 而持誦大悲咒就可以使欲求減少,能得一份清淨,能清淨即無煩惱,無煩無惱即能諸行無礙,能得一切自在,人生能得一點自在,也就是到達賢者的境界了。
咒語:第十三句。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觀世音菩薩現羊首神王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醯唎(二)摩訶(三)皤哆沙咩,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意思為:「醯唎」意為無染;「摩訶」意為大;「皤哆沙咩」意為光明。全句的意思是:無染著能見大光明。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前兩句咒語之後,教化眾生在修行時要能心身清淨,不受紅塵世間五欲六塵的薰染,必能證悟佛果,得見清淨的大光明境界。
在上一講中曾向大家講過心身清淨的意義,這裡再簡單的提一下,所謂心身清淨就是要在心理上遠離貪、嗔、癡三毒,不要生一點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行為上 不要做任何不該做的事情,確實做到意無惡念、身無惡行,能夠如此朝夕惕厲、老實修行,即使娑婆世界有再多的誘惑,也不會帶來任何的煩惱,無煩惱就是解脫、 就是清淨、就是自在,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所在的大光明境界。《大悲心陀羅尼經》說:「當知其人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而這樣的無量光明,只要真心 誦持大悲咒即能得見,可見大悲咒所具有的威神之力,正如佛陀所說的「不可思議」。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持誦此句咒語時,能深解其意、參照奉行,乃特化現羊首神王相。羊在中國一向被視為溫順吉祥的牲畜,在佛法修行上有羊車之說,雖然比喻 為小乘佛法聲聞者所乘,卻也正能顯現初學佛法的人,不必一心妄想頓悟佛果,應該從佛法之最根本處漸修漸行,一如三車中羊車雖不如鹿車之快、牛車之大,但若 能悟其真實之義,對修學佛法來說,當是最實際的法門。尤其很多人在初學佛法時,大多是隨順生心、隨緣示現,就好像大家每週三晚上來這裡研習大悲咒,開始時 也許並無一定的目的,只是隨緣而來,但是時間久了,就會覺得有一些興趣,善根深厚的人更能體悟出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省 悟,特別是每次持誦大悲咒迴向,無形中已在共修善業獲得無量福報,雖未見成就卻是一大善緣。寫這句咒語的講稿時,對羊首神王除了感悟這位六道中的神王,能 從畜牲道中經無量劫而修得善果,進而居於天界的清淨環境中,確屬不易,而我們幸得人身,比之當初歷盡千劫萬磨而悟道的羊首神王更有其方便易得之處,只要能 真心修持,奉行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雖不能即身成就,也會造作善因善果,得到無量功德。修一世佛,積三世緣,此緣若能持之不退、不偏不離,時間到時,必 能得見無量無邊清境光明的佛菩薩境界。
修行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最重要的還是修學的人要依自己的環境和能力,隨緣和順、自在生心的求得一適合的方便法門。否則就會對佛法的深奧玄妙望之卻步。 事實上修習佛法並不艱難,只要能對佛法先生恭敬信願之心,就會慢慢生起慈悲之念,若能慈心不退、悲心常現,漸次修行終究能修到心清無妄、身淨不染的境界。 佛度有緣人,各位既然來此研習大悲佛法,就是與菩薩有緣,只要能善修善行,就能成為慈悲度世觀世音菩薩的弟子、眷屬。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鼓勵有緣學佛的 芸芸眾生能不要妄自菲薄、誠心向佛,每日依時誦持大悲咒,並將佛菩薩的慈悲轉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此必能心身清淨、福慧增長、安樂自在了。
人的一生常常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來自五欲六塵的誘引,由貪生嗔,再由嗔生癡,如此循環不已,使生活永遠沉迷在欲望追求的茫茫苦海之中,甚而難以自拔。而 佛法的清淨正是此一困境最有效的解脫方法,只要能持之有恆、勤修常習,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則一切煩惱欲念都會煙消雲散,歸於清淨光明的境界之中。
咒語:第十四句。
薩婆阿他豆輸朋
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婆(二)阿他(三)豆輸朋,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意思為:「薩婆」意為一切平等;「阿他」意為清淨;「豆輸朋」意為無見取心。全句的意思是:一切平等、清淨,心無所住,而生菩提。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上句「醯唎摩訶皤哆沙咩」鼓勵眾生只要真心修行,依時誦持大悲咒,功夫到時,自會證得果報,能見大光明佛菩薩境界,接著再說此 句咒語,意在示知眾生佛法最根本的精神,就是一切平等,無分貧富、貴賤、賢愚,只要真心修行,就能達到心無所住、清淨光明的佛菩薩境界。除上句光明無染之 外,此句特別提出一切平等的觀念來度化眾生。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在滾滾紅塵中,難免受到妄想、分別、執著、各種煩惱的困擾,尤其在很多人和事的作為上, 常以自我為中心,強非為是,固執己見,以致心身不能清淨,對修習佛法造成很大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些心中的塵垢,所以菩薩乃以此句咒語度化眾生,也就是說: 眾生要想在佛法的修行上精進不懈,就要先從心清意淨、行直無偏的地方做起,心能清淨則不貪,行能正直則無礙。《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 禪」,可知佛法修學是要心和行兩者兼顧缺一不可,有心無行則妄,有行無心則迷,這妄和迷都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阿彌陀經》說:「清淨平等覺」,清淨平 等是條件、是功夫,有了這樣的修為才能覺,才能覺知佛菩薩大慈大悲的修行法門。一念真心是慈悲,這是以前講「修行四願」中的第一願,現在看來,與此句咒語 還真有相應之處。一念覺即是光明,一念不覺便是無明,無明一生,光明即失,便會陷入迷境,一入迷境,就會理智漸失,一切憑感情用事,而且情愈深、迷愈重, 越陷越深,難以自拔,這種情執在眾生之中也是屢見不鮮,要想迷途知返跳脫此一煩惱,就只有仰賴宗教的真誠信仰,才能辦到。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就在告 知眾生在修習佛法時,一定要時時記住這清淨平等就是佛法的根本法門。而要修習好此一法門,必先放棄以假為真的我執之見,才能體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 一切平等的殊勝妙義。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真切了悟此句咒語的精義,特別化現甘露王菩薩相。甘露王是阿彌陀佛的另一化身,《阿彌陀佛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 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悲願廣大、慈心深切,在信仰大乘佛法的芸芸眾生之中,有極崇高的地位,中國人常以「聲聲阿彌陀,家家觀世音」來稱頌這兩位 佛菩薩,可見佛力之廣大,而兩位佛菩薩也都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佛法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的另一意義,乃是甘露王為密教所信奉的清淨法王, 常以瓶中甘露來度化一切眾生消除業障、袪病延年,在持誦此句咒語時,可以見相了義,更為精進。經上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觀世音菩薩如此示現, 實是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佛法最殊勝之處,即在隨順生心,不著一相,所以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了此一義,無所改變,眾生境遇各有不同,若能如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經常保持心地清淨、一切平等的生活態度,則能無住生心、隨緣順化,為度一切眾生而作一切事。這個事在現代社會來說就是奉獻和服務,這種奉獻和服務, 就佛法而言就是布施,是要放下自己的利益去成就別人,而且要做到無住、無畏布施,就是修福、修慧,能達此境界,必須先有清淨平等心,才能做到。所以觀世音 菩薩才在這句咒語宣說時,以一切平等、清淨、心無所住來度化眾生,而且要像甘露王一樣以甘露之水,洗淨眾生心身所染的一切業障,方能真正解脫眾生的煩惱, 證入清淨光明的佛菩薩境界。
咒語:第十五句。
阿逝孕
觀世音菩薩現飛天夜叉天王相
講述:
這句咒語由「阿逝孕」一詞而成,意為:「無雜染心」。阿逝孕雖只有一個語詞,但所涵蘊的意義,在佛法修行上,卻最為根本。上一句咒語「薩婆阿他豆輸 朋」是在強調佛法一切平等、清淨和心無所住的精神,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要從心的修持上才能得見。菩薩說此句「阿逝孕」的咒語,意思即在強調佛法對 心的修持,要能純一不染,才不會生妄想、分別、執著的煩惱。但是世間眾生受五欲、六塵的不停誘惑,這個心總是念頭不斷、無法靜止下來,而且念念相生,很難 有一點斷絕,尤其心念變動之快、之多,一如《仁王經》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可見人的心念是如何的難以修持,菩薩用此簡單的 語句,度化眾生修持此心,要從不雜不染開始,因為心無雜染,就不會為妄念和事物所執,而招煩惱之苦果,如此心淨神安,依此修行,就能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心無所修、意無所止,這是芸芸眾生共有的煩惱,菩薩誓願度化眾生解脫此一煩惱,所以示現慈悲法門,引導眾生以持誦大悲咒來修心養性,除此病根,眾生若能返觀內照、認真反省,放下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早晚誦持大悲咒,必能斷除一切障礙,使心無雜染、清淨自在。
為使眾生在修持大悲咒時,能廣受法益,菩薩特現飛天夜叉天王相,以護持眾生免受一切外境侵擾。這裡所現的飛天夜叉,乃是一種巡行世間的鬼王,雖然鬼 王有善有惡,但對誦持大悲咒的人來說,惡鬼不可能前來干擾,菩薩之所以現此飛天夜叉天王相,而不稱之為鬼王,就是在示知誦持大悲咒的眾生,可以安心誦持, 一心不亂的自在修行。這是菩薩的慈悲,只要誦持大悲咒就能得諸天善神護持,而菩薩化現夜叉天王的另一意義,則在懲惡揚善,眾生若造作惡業,應即悔改,否則 鬼王即現,若有善行,則莫使斷絕,如此夜叉亦會變為天王前來護衛。
持這句咒語也須了解要達到「無雜染心」的境界,必須要經歷一段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修行要修心的功夫,這樣的修持,本非一朝一夕就 能達到,但是只要能「素其位而行」,也就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默默的奉行,不去妄想有沒有成就,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慢慢的就會漸有所得,就像登山一樣, 山雖高,但是只要能堅毅的一步一步的向山爬行,終會有一天能到達山頂,縱覽眼下一切風光。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佛法也是如此,只要有 心,就能得度。這裡所說的心就是無雜染的清淨心,初學佛法的人,一時心難清淨,最好的方法就是心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再能早晚持誦大悲咒,那些世塵雜染也就 會逐漸的消除,而心也就能漸漸的清淨了。
咒語:第十六句。
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
觀世音菩薩現婆迦婆帝神王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婆薩哆(二)那摩婆薩哆(三)那摩婆伽,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意思為:「薩婆薩哆」意為佛法廣大;「那摩婆薩哆」為法王子之別稱;「那摩婆伽」意為一切平等。全句的意思為:佛法廣大平等,法王子應廣為宣說。
在 講述此句咒語的意義之前,要先對佛法作一點說明:「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這個法是佛在住世時,觀察宇宙間自然演進的生滅變異的奧秘以及人世間眾 生生死流轉的現象而覺知的法則。所以佛法簡單的說就是佛所覺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將此真理向眾生宣說,度化眾生離苦得樂,達於無染的清淨光明境界。了解 佛法的基本意義之後,即可知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第十三、十四、十五句咒語以後,再說此句咒語是在度化眾生要了解佛法廣大、一切平等,只要眾生能真 心不二、依法修行,就可消除煩惱業障,離雜染而得清淨。
這裡所說的「法王子」乃是指生於聖人(法王)之家、能廣修佛法、助佛教化眾生的人,總稱 之為法王子。為什麼菩薩在此句中要提法王子呢?因為眾生癡迷,常為世間的一切現象所惑,以致使原有的佛性受到雜染,而生我執進而失去應有的覺知能力,所以 一些生長在法王之家、廣植善根的人,應廣為宣說佛法,使眾生能從雜染的生死流轉到達清淨解脫的境界。
佛法廣大,眾生常因宿世的善根而需要作不同 的解說,但是千經萬論要想一一了解,實為不能。因此最適合的方法就是依照自己的生活環境,選擇一項最方便的佛法來真心修持,決不要妄求太多,以為到處去 聽、去學就會開悟,那實是一種誤解,佛法乃是無盡的法門,只要能一門深入、長期修持,就一定能由迷轉悟,得到清淨自在。大家來此研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 宣說的大悲咒,是多世以來善根善緣難得的顯現,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不要浪費。在有限的人生中,要得一善知識,極為不易,今天能有這樣的機緣,在此菩薩道場 共修大悲咒法,決非偶然。
這句咒語特別提到佛法平等,也就是要眾生真正體悟佛法本是慈悲,只要眾生能真心修持,不分聖賢、愚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老幼,不分性別,只要能認真修行,皆能得脫生死苦海,到達清淨安樂的境界,即使過去有業障纏身,也能因誦持大悲咒而得根本的解脫。
菩 薩為使眾生對此句咒語更為了悟其所蘊涵的意義,特化現婆迦婆帝神王相,手持利器,以助眾生持誦時能見相知義,並得聖王的護持。「婆迦婆」在「佛地論」以六 義稱之:一為自在,二為熾盛,三為端嚴,四為名稱,五為吉祥,六為尊貴。「智度倫」亦言:「婆迦婆」為天竺語,「婆迦」言德,「婆」言有,故名有德。另外 「大日經疏」說:「薄伽梵」者即「婆迦婆」,是能破義,如人執利器,多所「摧伏」。從以上的經論中可以了解「婆迦婆」乃是善德的化身,而且勇於破除魔障雜 染,在楞嚴咒毘盧真法界所蘊五大諸天部份,因「婆迦婆帝」有六義,故尊之為世間大聖、十法界至尊,並貫通密法五部(即中央如來部,西方蓮華部,東方金剛 部,南方摩尼部,北方羯摩部。),而此五部中所含攝之功德乃在以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將眾生的業障予以消除。觀世音菩薩化現「婆迦婆」帝神王相的因緣,是在 度化眾生在誦持此句咒語時,能轉迷成悟、離一切煩惱,如此可使身心有雜染的人,能夠身心清淨,智慧差的人,能夠得到智慧,甚至能在為自己消除災禍、惡業, 常得健康外,還能迴向其他眾生離苦得樂,只要能真心誦持大悲咒,這些果報就會自在其中。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對於在家修行的人,更具方便意義,只 要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心體悟、精進不懈,除早晚誦持大悲咒之外,若能廣行善業,就一定能種下更多的善因,既可為今生消除業障,也能為來世深植善根。佛法廣 大、平等,有情眾生一定要珍惜這一世難得的善因善緣,修一世佛,積三世緣,雖是一句老話,但確有其真實的涵義,願我們能如實修行,能好自為之。
咒語:第十七句。
摩罰特豆
觀世音菩薩現軍荼利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罰特豆」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天親世友,悉皆成就。這裡所說的「天親世友」並非佛教史上所稱的「世友」和「天親」兩位菩薩,而是指天王眷屬與世間眾生而言。
此 句咒語乃觀世音菩薩為延續上句「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佛法廣大、平等的意義而宣說,主要在教化眾生能夠體悟佛法的慈悲精神,無分天親世友,只要真 心修持就能夠有所成就。因為佛法是完成人身的一種實用方法,所謂人成即佛成,要想真實的完成此一人身,並不是僅靠食、衣、住、行、育、樂這些基本的生活需 求、就能呈現人的存在價值,而是要能從生命的內在精神去彰顯人的本來究竟,人雖因五蘊和合而成生命的形體,但此一形體在佛教來說,並不是偶然就能具有,而 是有其累世的因緣、果報而成,雖然在現代有關生理學上的研究,認為人是兩性和合而成的結晶,但這只是就物質上的結果而言,至於人在精神上的展現,卻始終只 能在心理學上去探討,但時至今日,對人的生命究竟還是沒有定論。而這種情形若從人類演進的歷史中,卻能找到較為適合的答案,那就是人對神靈崇拜所創造出的 永恆價值,不管是那一種民族,都有著此一信仰的明顯過程,這不祇是心靈上的需求,更真實的說,是人對生命無限的探索。人在活著的時候,就難以探知未來,一 旦無常來時,更是一片茫然,而佛法正是能為人解決生前死後的一種無上法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更能使信仰的人離苦、得樂、消災、長壽。在這句咒語中,菩薩 告知眾生的就是要能悟澈生死大事,只要老實修行,雖不能即身成佛,但在生命的流轉上,絕對能夠厚積無量的功德,為未來成就無上的因緣。
觀世音菩 薩為使眾生能真實了悟此句咒語所蘊涵的功德、奧秘,特別化現軍荼利菩薩手持法輪度化眾生相。佛在仁王經奉持品說:佛於未來世受持三寶之處,使五方菩薩護其 國。每位菩薩均具正法輪與教令輪二身,正法輪現菩薩之真實身,教令輪現明王之忿怒身,再加上五佛之自性輪身,而為三輪身。這裡所說的自性輪身,為佛位於自 性之法身(如前句所說之東、南、西、北、中五方佛);正法輪身為位於菩薩以正法度人之真實身;而教令輪身為受佛之教令,化現忿怒形以摧伏剛強之眾生之身。 於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化現軍荼利明王相,實為教化眾生在修習佛法時,能得諸佛菩薩護持,而且各依眾生的根器,給予相應的教化,即使有剛強難度之人,明王亦 會以法輪予以摧伏,使眾生能平安而順利的獲得成就。
從以上說明可知這句咒語最重要的意義,乃在示知眾生佛法重在自覺修行,不能依他而覺,即使天 親世友亦是如此。「各人吃飯各人飽」,這也正是初學佛法的人必須要了悟的道理,能自覺然後才能覺他。自覺生命的無常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仰,而從正信中體悟出 人在住世時的一切生滅變化,乃是一種因緣果報的法則,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所有身心的苦樂憂喜都只是一時的現象,不需去煩惱、執著,能捨則捨、該放下就放 下,如果不能真正徹底的看破,就會深陷在無限的煩惱深淵,無法跳脫輪迴之苦。「萬法歸心錄」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欲思五根清淨、六塵不染,經 常持誦大悲咒,就是最方便、最神妙的不二法門。
咒語:第十八句。
怛姪他
觀世音菩薩現阿羅漢法身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怛 姪他」一個語詞而成。意思是「所謂」、「說咒」,因為「所謂」是一個覆語詞,其後尚須有其他語詞,才能成句,所以引申其義而有菩薩、阿羅漢以及智慧、慈 悲、看破、放下等佛法修行的涵義;而「說咒」即在說明咒語的涵義。如果將此句咒語與前一句「摩罰特豆」合併起來看,就能更清楚的了解此句咒語所含的意義, 所謂一切證得佛果的菩薩、聖者,都是要對佛法能有正信、正見,而且依法修行才能解脫煩惱,證得清淨佛果。
觀世音菩薩用此覆說和說咒的語句來重覆 前面所宣說的咒語,意思即在示知眾生,佛法的修行要連續不斷、長期薰修,才能有所成就。至於所謂果報的大小、快慢,完全要看修行人用功的程度而定:善根深 重而又老實行持,果報一定好;善根雖好,但不用功,所得當然有限。一個俗世凡夫要修到證得果位的聖者,在佛法上絕對可能,因為眾生本具佛性,只是塵緣太 深、雜染不斷,遮掩了原有佛性的光明,如何能從生活中去除這些貪、嗔、癡等塵垢,化雜染為清淨,就要在所謂修行上下功夫。很多人常常以為修行就是苦行,其 實只要能不預設目標,一切隨緣盡份、自在圓滿,凡事不去強求,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的勞累辛苦。
此句咒語還含有另一項意義,就是菩薩賜給大家的福 報,因為「怛姪他」是前面十七句咒語的一個小結,能夠繼續來此禮敬菩薩、繼續研習以下的咒語,對大家來說,就已經是善根生長、由解生信,而且居所能安、自 在清淨。這種情境也許大家並不覺得,但是只要能靜心的細細思索,這就是福報現前。雖然修行證果,非一蹴可成,但是只要真心不退,功德自會圓滿。所以大家不 要小看了自己所得的這份善緣,在這句咒語中所謂的一切菩薩、聖者,也都是由眾生修行而成,也許大家會說,那些得證佛果的聖者,都是經過多世累劫,才能有所 成就,而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如何能得佛果?話雖說得有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能夠來此聽聞佛法、研習大悲咒,也是經過多世累劫、善根深種,才能有此佛 緣,而且這其間還有很多因緣,都不是人力所能安排、所能解說,大家都是凡夫異生,只要能深信不疑的誦持大悲咒,果報自會隨機應現。
觀世音菩薩為 使眾生能真心修持此一慈悲法門,特現阿羅漢尊者法相,為眾生示現修行的真實境界。阿羅漢在佛教來說,是指修證四果的人,已斷見、思二惑的煩惱,脫離輪迴, 進入四聖法界,而且常在世間救度眾生。在大乘佛教中,常被提到的有十八羅漢,據傳唐朝的布袋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羅漢。菩薩在宣說此句咒語時,所以要化現 阿羅漢,意在示知眾生,阿羅漢是經過初果、二果、三果嚴格的修行次第,才能證得四果,眾生修行也要學習此種堅忍不退的精神,依法修行,也就一定能得證此一 佛果。所謂佛法自在,修持在人,能盡一份心,就會現一份果,這是此句咒語的真義。
這句咒語雖然涵義廣泛,但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卻極為深重,只要眾 生能真心修持慈悲法門,廣行善業,誦持大悲咒能淨心不斷,則不祇能離苦、得樂、消災、長壽,而且能深植未來多世的善根,種善因得善果,就像阿羅漢尊者一 樣,能解脫煩惱,不受輪迴之苦。佛法慈悲廣大,除了要從信、解上深信不疑、精勤修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去體悟,以持咒消除業障,以慈悲開啟智慧, 隨緣盡份、常行不變,時日一久自能靈明應現、安樂自在了。
咒語:第十九句。
唵阿婆盧醯
觀世音菩薩現無量慈悲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唵」和「阿婆盧醯」一字及一詞組成。「唵」是起始句,被稱為一切陀羅尼之母,具有皈命、供養、三身、驚覺、行願與攝伏等多種意涵。「阿婆盧醯」意為光明法身(觀世音)。全句為禮敬大悲觀世音,皈命修真的意思。
在上句咒語中曾說明,一切眾生欲思證得圓滿佛果,一定要先能對佛法有所皈依,才能摒除我見,修養正知、正見,進而信心充滿、依法修行證得佛果。而此句咒語更明示皈依觀世音菩薩,即能進入佛法修行的光明境界,可說是菩薩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修 行就字義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至於要從何處開始修行,佛在經教上說得很清楚,就是從心修起。大乘佛法強調「攝境從心」,說明世間的一切事象,都 是「唯心所現」,所以要使修行能見實效,修心是入門的根本功夫,心能調伏、不生妄念,才能不受外境所染,佛法唯心,此心常多變化,也就是唯識學所說的「唯 識所變」,只是變得再多、再快,還是要由心所現,才能得見因果。所謂修行,就是要將此所現的雜染之心,能夠使其歸於清淨。神秀和尚說:「身是菩提樹,心似 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拂拭的功夫,就是返觀自照,也是菩薩示現眾生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所謂返觀自照,明白的說,就是自我反省。不過自省 要能像照見一樣,才能有用,否則還是不能精進。從另一方面來看,自省就是懺悔,能真心的知過、改過,依佛法來說,才能消除業障,而業障一除,心自清淨,心 清能明,智慧即開,智慧一開,即能照見五蘊皆空,此際如撥雲見日,光明遍照,修行才見功夫。
這句咒語,看似簡單,實則蘊涵甚深奧義,從「唵」字 開始,就已將修行的一切次第明示清楚,若能依此悟解,即能知一切法門;加上「阿婆盧醯」一句,更使此句咒語的真義立即呈現,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 而觀世音菩薩所以要化現慈悲法相,也正是要度化眾生皈依佛法,由慈悲心開始,因為佛法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救度眾生,使眾生能拔苦得樂、清淨安樂,如果要能 實現此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門。佛門廣大、法門無限,眾生雖各有因緣,但總以方便為上,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法,度化眾生 離苦得樂,在普陀落迦會上為十方諸佛、天、人、非人、天龍八部、各界眾生,宣說大悲心陀羅尼經和神奇妙用的大悲神咒,即在教化及引導眾生能依此修行,用以 消災除難,並得大慈悲心、清淨心、平等心等諸大利益,這是菩薩賜予眾生最直接的教化、最方便的法門,只要眾生能淨念不斷,不祇能福報現前、智慧增長,而且 能深植善根,來世必得人天福報。
觀世音菩薩現慈悲法相,亦在示知眾生,修行之要在於清淨行持,不限劫數、盡於未來,而慈悲之道,尤在先能慈悲自 己,自己一旦了解慈悲的應行之道,就要立即去慈悲別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真義,此義亦在說明,慈悲別人也是慈悲自己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擴大心量,廣結善 緣,使菩薩的慈悲法門,真實的廣行於舉世之間。
誦持大悲咒的殊勝,就在簡單方便,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沒有任何儀軌,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 可自在修行,只要發大悲心,一心專向,時間一久,即可有所體悟。佛法廣大、菩薩慈悲,只要真心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則必身心清淨、劫運自轉, 消一切不善,得一切福報、善果。
咒語:第二十句。
盧迦帝
觀世音菩薩現大梵天王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盧迦帝」一詞而成。象徵世尊、觀自在等佛菩薩清淨光明、與天地同體之意。
佛 法修行本在清淨。此句咒語觀世音菩薩在宣說時,特以「世尊」為喻,說明佛的清淨光明法身與十方諸佛菩薩,都是依此修行,才能證得不生不滅與天地同體的涅槃 境界。世間眾生雖知佛法的慈悲廣大,但「世尊」在修行中究竟如何覺知此一無上甚深的妙法,並無真正深入的理解。所以菩薩要以「世尊」和諸佛菩薩的行持來度 化眾生,從典範中去學習、去了悟佛法的精義。「世尊」以太子的尊貴,正值青年時期,竟能捨棄一切人間的豪華生活,進入山林修道,實為古今稀有,而在六年苦 行的歲月中,雖然歷盡艱苦、專一心志,但終未能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大道,直到身形消瘦難以支撐時,才領悟到肉體受苦也是一種「執著」的道理,因為修行如果 只重形式,而忽視心地的清淨、光明,絕難達到修行真正的目的。只有在正確的見解、不屈不撓的精進體悟中,才能覺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理,開放出清淨平等的智慧 之光。由於此一覺知,「世尊」乃毅然改變以苦行為本的修行方式,並且在尼連禪河沐浴之後,改以靜坐澄慮的思維之法,並誓言「我若不能了脫生死,到達正覺涅 槃,決不離座」的決心,在禪定中探索宇宙人生生滅變異的法則,於此可見「世尊」在修行中的智慧與態度。此時的「世尊」結跏趺坐,而色平靜,內心寂光充滿, 雖然遭受天魔的侵擾,但任何魔法在一心不亂的「世尊」座前,均是徒勞無功。而「世尊」在誓願解脫眾生苦難的禪定境界中,終能睹明星而悟道,成就了無上的正 等正覺。而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世尊」覺知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在生死的輪迴中,時而為人父母、時而為人子女,有時為友、有時為敵,有時…,這些連綿 不斷相生相滅的情境,總在冤親牽連中呈現著一次又一次的因緣生滅的景象。而今「世尊」最為悲歎的是這些眾生常為現實所迷,並不知道彼此曾為眷屬,只在六道 輪迴中承受著善惡交替和苦樂互見的果報,這種緣起緣滅的現象,使「世尊」覺悟出生命的流轉,是基於十二因緣生的結果,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而六 入、而觸、而受、而愛、而取、而有、而生,直到老死,這一序列的流轉現象,都是由業而起,而這些業都是在世間時一切造作所產生的結果,值得重視的是這些果 的產生是由於其前世的因所帶來,而今生的業又會造來世的果,如此生生世世、因果循環、無有了時。「世尊」為解脫此一惑業所生的輪迴之苦,又悟出四聖諦和八 正道的兩項正法,希望眾生在了悟之後,能脫離輪迴之苦。以上是簡單說明「世尊」的悟道因緣,至於爾後的四十九年傳法,卻又是一次次無比的因緣,篇幅所限, 以後隨緣再說。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之所以現大梵天王相,乃是與「世尊」的傳法有一些因緣,原來「世尊」在悟道之後,仍在畢波羅樹下,靜坐思 維如何將所悟得解脫眾生煩惱的正法,傳佈於世,因為考慮到生在五濁惡世的眾生,常會被貪、嗔、癡、慢、疑等惡業所障,缺乏應有的智慧去信受修行,甚至因無 知而生誹謗,反而為眾生招致墮入惡道的苦果,實非「世尊」之所願,受此種種考量,「世尊」乃有不如默然靜坐、入於涅槃之想。而在此時,大梵天王得知「世 尊」成道之後,仍在定中禪坐,尚無為眾生傳法之意,乃從梵天降落人間,前往「世尊」禪坐的樹下,頂禮合掌,向「世尊」稟告說:往昔「世尊」為了解脫眾生的 痛苦煩惱,忍受極大的苦行,甚至在修菩薩行時,忍受頭、目、肢體斷裂之苦,如今終於成就無上的正覺,為何要棄眾生於不顧、而不去傳法呢?「世尊」乃告以擔 心眾生難以接受此甚深妙法,甚而於未來墮入惡道的危險。但是大梵天王仍極力勸請,甚至以「世尊」一日不應、一日不離的決心,跪在「世尊」座前,如此到了第 七日,「世尊」終於受請,決心開始弘法,這就是大梵天王與佛的一次因緣。觀世音菩薩現大梵天王相,一者是示知大梵天王亦是清淨無染的象徵,而且與佛有殊勝 的因緣,誦此咒語,除得清淨的教化之外,還能對「世尊」的悟道、傳法,有較多的了解,這對於修行者會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博施濟眾的 精神,也要了悟如果今世沒有善行,來生就不能獲有幸福,現在的幸與不幸,都是過去的業力所致,為了未來久遠的幸福,今生就要努力修善,自己造業自己擔,是 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道理,所以眾生只要有心修善,則必得福報善果。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雖然只有一句咒語,卻含有千萬般深意,這是大家的機緣,一定要善 自珍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