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咒語:第六十一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旃陀羅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具有賢德與慈悲的修行者,必須不斷努力修持,方能得自在成就。

此句「娑婆訶」咒語是承接上句「那囉謹墀」的意義,再次提醒一切眾生,在修持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時,雖然已具足賢德和慈悲的德性,但仍須無所間斷、無所懈怠的真誠修持,才能真實成就自度度人的菩薩行願。

一般來說,在佛法的行持上,常常會為自己在六度上的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佛法廣大,要能探求其中的奧秘,不祇是在行為上能博施濟眾,更重要 的是在心性上能真正的覺悟,才不會為外境所惑。《圓覺經普賢章》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 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一段經文,是普賢菩薩懇求釋迦牟尼佛,為將來末世眾生開示,如何能方便修行,使眾生不被幻相所迷,進而 能永遠脫離幻境。佛乃以「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來解答,也就是一切幻化都是從自性變化而來,「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只要眾生在修行 時,能一心清淨,不起妄念,時時處處以利益眾生為尚,就能知幻離幻,無來無去,達到「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的境界。

    佛法本為解脫眾生一切煩惱而廣被於世,眾生在修習時,不祇要體悟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能從日常生活中去真實印證,所以心性的覺知,是一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 許有人覺得這種心性的自覺,很難修得,其實一切法中,本是自性具足,只是如《華嚴經》所說:常被分別、妄想、執著所障礙,使心性迷障,不能正知正行,而生 無盡煩惱。而去除一切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能使心地清淨,妄念不生,在日常生活上,無得失之心、好壞之念,所謂法無外求,只在一己的心性之中,而六度萬 行,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見其真實。《金剛經》記述佛每日托缽,從起身到歸來,都是隨心自在、隨緣順化,既無人我之分,亦無貴賤之別,一切順於自然,不 著一物一相,這就是佛真實清淨的修行生活,也是佛以身教化,使眾生能依此修行。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在能學佛的簡單生活,學佛謙和的態度和學佛能捨一切 的自在,而這些都要從心性的自覺中,才能見其效用。

    觀世音菩薩以無量慈悲,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不捨不棄,為此特現旃陀羅尊者相,用以教化眾生,要學習尊者的精進修持,於一切法中,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以 勇猛覺心,遠離一切雜染,善能覺了,自在而行。此句「娑婆訶」的意義是緊依前句「那囉謹墀」觀世音菩薩現山海惠菩薩的智慧與慈悲,而以旃陀羅尊者的精進修 行,作為圓滿其成就。這是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教化,也在示知眾生在行菩薩道時,要在心性和行為上力求精進,儘管眾生的習氣雜染,很難一時除盡,但只要 能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即能得菩薩的慈悲加持,而有所轉化。人也許不能立即斷惡,但可以自省改過,力行善道,由於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只要秉持「人一能之己 十之」的精神,即可自修自悟。人不是佛菩薩,但能學佛菩薩隨緣妙用、慈悲度世,心不執著,能生智慧,行無所求,即是慈悲,但願我們持誦此句「娑婆訶」時, 能知所警惕,用心行持,若能真實做到每日淨心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必能障盡願滿,福慧增長,不僅一生平靜安樂,而且能惠及來世,得受人天福報,甚而多世 以後,亦能證得清淨自在的佛菩薩境界。我們既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這一點因果不能不知,僅願我們能同舟共度,航向清淨自在的彼岸。



咒語:第六十二句 

摩囉那囉   

觀世音菩薩現寶印王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摩囉」、「那囉」兩個語詞而成,「摩囉」意為如意,「那囉」意為無上堅固。全句意為修行如意,能證無上堅固的佛果。

佛法修行,貴在如意自在,不能有絲毫的勉強,一有煩惱,便生障礙,因為佛法以事理圓融、通達無礙為修行的最高境界,所以一切都要能隨緣順化,心意清淨,若能心無所貪,意無所嗔,行之而有喜樂,則自能漸次證入圓融自在、了無罣礙的清淨境界。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度十方一切眾生,脫離煩惱,唯恐眾生根性不一,故宣說神奇妙用的大悲咒,使三根普被,凡聖同修,只要淨心持誦,信願相續, 自會得菩薩的相應加持,受用自會立現眼前。大悲咒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有神奇威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曾向釋迦牟尼佛稟告說:「若諸眾 生誦持大悲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咒 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誠」。這一段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佛前的誓願,也是對一切持誦大悲咒有情眾 生的慈悲護持,在此特別引述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讓大家能深切了解,菩薩悲憫眾生的行願,是如此的慈悲廣大,只要我們能深信不疑,以無比感恩的真誠心,持誦 大悲咒,以無所貪求的清淨心,如意修行,則必能證得無上堅固的佛菩薩境界。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賜予我們的無上因緣,持誦一遍,即能得一遍的效益,持誦十遍,即得十遍的成就,持誦越久,了悟越多,淨念相繼,即能如意行持,得 到無上的佛果。很多人心中常想學習佛菩薩的慈悲願行,卻又不能真心的行持,以致未能得到佛菩薩所說的利益加持,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懷慈悲,待人 以誠,處事接物,合於情理,心能少欲知足,行能先人後己,如此直心而行,行有不得時,反求於己,這樣就能漸漸使自己的修行如意,而得無上堅固的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寶印王菩薩相,意義亦在於使眾生能了悟,菩薩如意自在的慈悲願行,因為只有如意的修行,才能行之長久,不生退轉之心,於 一念中,通達一切事理,才能真正得到自在受用。如此長期薰修,便能證得清淨光明的佛菩薩境界,一旦境界現前,自能廣慈博愛,成就他受用,這是觀世音菩薩賜 予眾生的一大慈悲,我們修習大悲咒,意義亦在於此。

學佛要能做到如意修行,必須要在心性上常加修養,宋朝理學家程灝,有首「春日偶成」的小詩:「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文句淺顯,但意境極高,可以作為我們涵養自己、學佛修行的參照。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含有如意和無上堅固的「摩囉那囉」咒語,教化一切有情眾生,除示知眾生持咒修行要能如意行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家能體悟在不如意中 修養自己,俗話說:「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見如意之難。菩薩以此句咒語度化眾生,就是要大家凡事能先從一、二分如意做起,使自己能在逆境中,不斷學 習、不斷成長,時間久了,自能一切隨緣,無所煩惱,世間人常以「萬事如意」來祝福別人,亦可見如意之不易。菩薩以此句咒語來教化眾生,正是菩薩對眾生無量 之慈悲,因為只有自在如意的修行,才能真正悟得佛法之奧義,一切的成就,才能證入無上堅固、不退不轉的境界。



咒語:第六十三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拘絺羅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立志修行,雖能自悟而得成就,但仍須佛菩薩與善知識的引導,才能證得圓滿堅固的無上境界。

這是承接上句「摩囉那囉」的涵義而再加說明,因為佛法廣大奧秘,眾生修學時,雖能憑藉自己的堅強意願,用功修行,而能有所了悟、有所受用,但是若無佛菩薩與善知識隨機引導、佛力加持,仍只能在自身修行的範圍內,輾轉輪迴,得不到清淨自在的佛菩薩境界。

    人的一生有很多遭遇,有的好,有的壞,這在佛法來說,就是定業,這是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因果,所以是好不必歡喜,是壞也不必怨懟,只要此生能斷惡修善,就能 改變今世和來世的命運。明人黃坤儀寫《了凡四訓》,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作者以親身的經歷,敘述他的一生境遇,可說開始時一切都不如意,功名無望,亦無子 女,而且人壽只有五十三歲,後經雲谷禪師的指點,才決心以有生之年,廣行善業,首先以十年時間完成三千件善事,但是行善三年運即改變,第一件就是鄉試考中 第一名秀才,以後每考必中,而在考中進士之後,受命為河北寶坻縣令,任中又做了很多善事,不久便得一子,使得命中無子而能得子,本來壽命只有五十三歲,結 果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這是真人真事的例子,所以印光大師為了教化眾生,印了很多《了凡四訓》贈送有緣。在座的各位同學,也許大家的命運各不相 同,但是能在此共修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研習大悲咒,這是極為難得的共緣,只要我們能信願行深,將菩薩的大悲善業,宏揚於世,就是在作一項大善業,不僅 會改變每個人一生的運命,還能為來世深種善根,大家若能不間不斷的持誦大悲咒,用以修行自己,用以教化有情,則菩薩的感應護持,亦會立現眼前。也許有人會 覺得已經持咒很久,為什麼還未能得到菩薩的護持而有所感應,事實上,菩薩慈悲,從未離開過每位修持大悲咒的人,只是我們並未體察得到,原因是,此心尚未清 淨,故未能與菩薩感應道交,而所謂感應道交,也許大家能體悟其中的一些涵義,但要說得清楚,卻非人人可能,這句話的重點,在道交這兩個字,也就是說能與佛 菩薩同道,才能與佛菩薩有所交集,能交集才會有所感應,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何況是菩薩的大道。菩薩的道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慈悲,如果我們 不能心懷慈悲,就沒有辦法和菩薩同道,不同道又何能感應?就世間法來說,對於一個平凡的人,道在何處呢?簡言之,就是待人處世之道,待人以誠,處世以理, 心無妄念,行不逾矩,這樣的人生道上,就不會有所煩惱,如此心地清淨,也就必能與菩薩有所相應。

    在此句咒語中,菩薩為示知眾生,修行要能自悟,必須要得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才能有無上成就,特現拘絺羅尊者相,並以此教化修學佛法和持誦大悲咒的有情眾 生。拘絺羅尊者即長爪梵志,為舍利弗之舅父,雖立志苦修而略有成就,但為憍慢之心所迷,幸得佛之教化,乃能成就阿羅漢果(《智度論一》)。我們學佛修行, 雖能憑一己之力廣讀經論,但仍只是一種知識的獲得,而非佛法上的成就,菩薩以此句咒語示知眾生,並以拘絺羅尊者之事為例,使眾生在學佛修行時,能以慈悲為 本、謙卑為懷,以恭敬之心供奉諸佛菩薩,願求菩薩的佛力加持,才能真正證入無上堅固的清淨境界。



咒語:第六十四句。

悉囉僧阿穆佉耶 

觀世音菩薩現藥王菩薩相

講述:此句咒語是由「悉囉僧」、「阿穆佉耶」兩個語詞組合而成,「悉囉僧」意為愛護,「阿穆佉耶」意為不捨,全句的意思為菩薩愛護眾生,不捨一人。

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述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示,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即告知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 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接著無盡意菩薩再次請佛示知:「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 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又告知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在此說明中,佛更舉了各種例子,從佛到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一直到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只要眾生有所願求,觀世音菩 薩即會依其身形而為說法,以度其脫離煩惱。這些化身也象徵菩薩隨緣普現的慈悲,只要眾生能依時、依地虔誠供養觀世音菩薩,持誦菩薩的名號,即能獲得世俗的 利益和出世的智慧。

在此句咒語中,特別引述《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化身,主要是讓大家了解菩薩之所有化身,都是應眾生的願求,而有所說法,雖然《楞嚴經》也提到觀 世音菩薩現三十二種化身,意義亦在為應眾生所願求,而現身說法,這都代表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愛護,不捨一人的無量慈悲,我們有緣研習此句咒語,一定要了悟 此句咒語的真實涵義,而且能恭敬奉行,也許我們均非上根之人,一時難有菩薩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和善巧運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但 只要我們有此一心,真誠行持,時間久了,自會有所成就,也不要以為自己根性平常,就不思精進,其實菩薩心中,世間一切眾生,本是聖凡同體、賢愚不二,只要 能真心信仰菩薩,當你心懷慈悲,菩薩的慈悲就會環繞著你,使你的生命充滿喜樂和清淨。或許過去我們未能了悟此一道理,那是因為時節因緣尚未成熟,於今我們 已為觀世音菩薩的親近眷屬,只要能將此慈悲,自化自度,進而能以之化人度人,就是菩薩的願行了。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了悟此一少欲知足、滌心靜慮的道理,特現藥王菩薩相,立意即在示知眾生,藥王菩薩累劫以來,經常捨身布施,並以 良藥供養世間病痛一切有情眾生,誓願除滅眾生的病苦,所以觀世音菩薩乃現藥王菩薩相,以示知眾生要效法藥王菩薩,愛護眾生、不捨一人的慈悲。

人有很多的機緣,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命運和遭遇,但只要能心存善念、行己有愛,就一定會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愛護,不必妄想,不多貪求,一切福報功德都會自在其中。



咒語:第六十五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圓滿菩薩相

講述: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句而成,意為慈悲圓滿,安樂眾生。

在前句「悉囉僧阿穆佉耶」咒語中,觀世音菩薩以愛護眾生、不捨一人的慈悲,度脫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離諸煩惱。此句咒語乃是承接上句的涵義,續予強調 菩薩之慈悲,是以圓滿具足、圓融通達之事理,使眾生能得自在安樂。佛法對眾生之教化,雖以清淨、平等為根本,但眾生之根性各有不同,如何能使每一位眾生都 能隨緣順化,得受菩薩之慈悲教化,而得安樂自在,除了前句所說,菩薩會依眾生所願而化身相度外,此句更以圓滿具足、圓融通達的慈悲,使眾生從心性中,能悟 得諸法融通無礙之義,因為世間眾生常受無明業障之煩擾,對於外境之塵緣,很難斷絕,如果不能從根性上予以教化改變,即使能得一時的受用,仍然難以不間不斷 長久的受持,所以菩薩要以諸法圓滿、諸行具足從眾生的心性中,為之解脫煩惱,也就是使眾生從明心見性上用功夫。

佛在《圓覺經》中對普覺菩薩說:「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 二,即除煩惱。」這一段經文的意思,佛是說未來末世眾生,學佛不能成道,主要原因,乃是由於無始以來,都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他人所產生的憎愛心理,這些憎 愛的種子,就是貪、嗔、癡、慢、疑等多種習氣,如果學佛修行不能將不良的習氣,加以消除,就不能愛人如己,得到解脫。如果學佛的人,能夠做到看見有仇怨的 人,能不計怨隙,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的恭敬和順,沒有存著人我兩種不同的心念,這些與生俱來的習氣,就會立即消除。這是佛對普覺菩薩的開示。在此句咒語中 之所以加以引述,主要是提供給大家做日常修行的參照,因為我們要能修行圓滿,就不能不將自己原有的不良習氣,予以徹底的轉變,否則只是自顧自的修行,很難 有所成就。

佛法的基本精神,就是慈悲、平等,在修行的方法上,也是要能做到平等和慈悲,沒有分別,沒有憎愛,雖然行持上很不容易,但要學佛修行,能得圓滿、安 樂,就必須要能在心性和行為上努力修持。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助眾生能了悟此一道理,特現圓滿菩薩相,使眾生在唸及此菩薩聖號時,即能有所感悟,進 而能去除一切習氣,修得諸行圓滿、自在圓融,達到利人利己大乘佛法的境界。

平等無差別,慈悲無人我,要能超脫「自他憎愛」的情境,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慈悲和平等為行持的不二法門,也許這是不容易做到的生活修養,但也正因 為其行之不易,所以觀世音菩薩才以此句咒語,來啟導我們努力去作慈悲圓滿、安樂人我的修行,相信只要我們能真心修持,必能得佛菩薩的相應護持,成就以圓覺 慧,一切皆得圓滿的佛菩薩境界。



咒語:第六十六句。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藥上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摩訶」、「阿悉陀夜」三個語詞組合而成。「娑婆」意為堪忍,「摩訶」意為大,「阿悉陀夜」意為無量成就,全句的意思為,娑婆世界一切堪忍三毒、十惡煩惱眾生,均可修持大乘佛法,成就無量佛果。

「娑婆」是娑婆世界之簡稱。《悲華經》說:「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處。」於此可知此娑婆世界所 有眾生,除佛法界外,其餘九道眾生都在忍受十惡三毒之害,雖有煩惱,但未能出離。諸佛菩薩為度化此濁世眾生,脫離煩惱,乃以無始以來之誓願,發大菩提心, 在此清淨之國土中,示現種種之慈悲,利樂一切有緣眾生,而眾生只要能修持大乘佛法,修己度人,即能破除一切惡業,在佛力加持之下,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諸佛菩薩之所以要在此五濁惡世的穢土中示現,亦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由於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不能出離十惡煩惱,受三 毒之害,所以諸佛菩薩才來住世救度,如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以大悲心救度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對眾生度化以及釋迦牟尼佛以無量慈悲、無邊廣大的 佛法教化九道眾生,在在都可了知諸佛菩薩,對此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的慈悲,而多劫以來,更不乏有無數聖賢,在此娑婆世界穢土中,以修行大乘佛法而得成就,這 也就是生為凡夫,亦為聖賢的道理,所謂生佛同體,一切眾生學佛修行,只要秉此誓願,時節因緣成熟時,即能證得所願。

在《悲華經》中,佛對文殊菩薩說:「如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億諸如來所種諸善根,是故一切眾生,以汝為藥,汝心清淨,能破煩惱,增諸善根。」我們雖無 文殊菩薩,無量億來所種之善根,但能有緣成為觀世音菩薩之眷屬,若能信持菩薩之教化,以菩薩的慈悲為藥,不退不轉,當能修得大乘佛法,消除一切煩惱,成就 一切所願。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觀照末世一切眾生,處在煩惱無盡的垢染中,難得清淨安樂,故此宣說具有不可思議神奇威力的大悲咒,用以教化一切眾生,使眾 生能消除煩惱,離苦得樂,並為使眾生能了悟此一方便法門,特現藥上菩薩相,使我們在持誦大悲咒時,能夠學習藥上菩薩發菩提心,普施一切眾生,禮敬供養十方 諸佛菩薩之善行,而且以救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為誓願,精進不懈,則必能修得無量成就。



咒語:第六十七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復現舍利弗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詞語而成,意為涅槃寂淨,眾生悉得成就。

在上句「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宣說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只要能真實修行大乘佛法,即能解脫一切煩惱,得到無量成就。此句「娑婆訶」的意義,即是延續上句咒語的涵義,使學佛修行能更為圓滿。

由於無始以來,眾生在此末法時期,垢染深重,如何能了悟一切外境都是內心的顯現,而不為長久以來,種種虛偽的習氣所擾,不再生出不當的妄想,就要不 執著於一切因緣,隨緣順化,任心自在而不著意於造作,如此漸次修行,時節因緣到時,必能得到成就,即使眾生愚癡,只要能得菩薩的教化,也能立地成佛。《楞 伽經》中,佛對大慧菩薩說:「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 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 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 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這 一段經文中所說的一闡提,乃是不信佛法之義,《涅槃經》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佛對大慧菩薩說,世間有兩種一闡提的人:一種是起大邪見,捨棄善根, 不信佛法的人,此種人稱之為「斷善闡提」;而一種則是發大悲世願,欲度盡一切眾生,而後成佛者,此稱之為「大悲闡提」。由於「斷善闡提」的人,都是捨棄一 切善根,不信佛法,甚至任意惡言誹謗佛法,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學佛修行、得到解脫。而「大悲闡提」因自己發願,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但眾生無盡,所以也 就不能涅槃解脫,佛並且對大慧菩薩說明,「大悲闡提」的菩薩,知曉一切眾生,本來就是有涅槃之相,只要加以佛力護持,或許在一定的時候,這些「斷善闡提」 的人,善根亦會重新生起。這就是菩薩不捨一切眾生,而致自己不願成佛的原因。在此句咒語中引述此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我們研習此句「娑婆訶」咒語,要深 切了解菩薩對眾生的救度,即使是斷了一切善根的人,因其佛性自在,若能假以時日,不斷的教化,也會在時節因緣成熟時,善根仍會生長,何況我們是修習大悲咒 的人,只要我們能真心持咒修行,當然會得菩薩的慈悲加持,修得涅槃解脫,而得圓滿成就。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再次示現舍利弗尊者相,意在教化眾生,要學習舍利弗尊者的智慧與慈悲,以及對佛法的堅定信仰。我們要能成就修行的一切願望,也是要有舍利弗一樣的堅定、不間不斷,奉行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才能真正得到清淨解脫。




咒語:第六十八句。

者吉囉阿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虎喊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者吉囉」、「阿悉陀夜」兩個語詞組合而成。「者吉囉」意為降服怨魔,「阿悉陀夜」意為無比成就,全句的意思為能降服一切怨魔,即能修得無比成就。

佛法修行重在能心地清淨,不為外境所擾。而外境之中,最難斷除的就是怨親難捨。《大集經海慧菩薩品》說:「佛法出家是初發,除捨怨親是名作」,意思 是說,出家或在家修習佛法,雖然能發心向道,但是須除捨怨親,才能在菩薩道上有所精進,第二句中的作字,就是精進之義。在同一品中,菩薩曾請求世尊開示: 「云何菩薩勤行精進?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何以故?善男 子,發者即是生善法因,作者名為增善法因,觀者名為利眾生因,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又復發者求聞正法,作者聞已能說,觀者善思惟義,如法住者如說而 住。又復發者調伏慳心,作者能一切施,觀者為眾生施迴向菩提,如法住者不求施果。又復發者求覓受人,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觀者觀財無常,如法住者不求果 報。」這一段經文,是佛對海慧菩薩說明,眾生要能發菩提心、勤行精進,須從這四法開始修行,對於這四法的涵義,佛共作了二十五次的解釋,因為限於篇幅,只 作了四次的引述。從以上的經文中,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佛法的因緣和勤行精進的道理,在前面我們常常提到佛法因緣,都未曾有過明確的解釋,所以在講述此句咒語 時,特別將佛的開示,加以引述,讓同學們在學佛修行中,能了悟自己的佛法因緣,並能時時以此四法為念,如此勤行精進、不懈不怠,必能有助於修行上的成就。

再者,這句咒語有兩種涵義,一是除捨怨魔,二是無比成就。怨之所以稱魔,可知其對人的心境所造成的巨大障礙,尤其在親人方面所存在的怨恨,更是難以 捨除,所以佛法上才有怨親平等的說法,意思即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對怨我和愛我者,等同視之。《大集經卷第二十五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一》有:「於怨親中平等 無二」,《智度論》也說「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這些說法,都在強調怨恨對修行上所造成的障礙,必須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去 看待,否則這些怨恨,就會像惡魔一樣的纏繞我們的心靈,使煩惱不斷。因此,要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就要能以佛說的四法,來解脫此種怨懟。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虎喊神將相,手執金剛利斧,即在要斬斷此一怨魔,才能使眾生在修持大悲法門時,不受怨魔的困擾,亦即在持誦此句大悲咒 時,即會得虎喊神將的護持,使一切怨魔無法對持誦的人有所禍害,如此眾生才能清淨身心、勤行精進的修習菩薩的大悲法門,將大悲咒功德宏揚於世,以利益一切 眾生,而我們也才能在修學佛法上,得到真實無比的成就。



咒語:第六十九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諸天魔王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組合而成。意為化導眾生,除捨怨憎。

在前句「者吉囉阿悉陀夜」咒語中,我們了悟學佛修行,要能先降伏一切怨魔,才能證得清淨佛果。此句「娑婆訶」乃是承襲前句的涵義,菩薩以之教化眾 生,要捨除怨憎,除了要心存慈悲、迴向菩提之外,還要在忍辱上下功夫,才能不懷舊惡,除捨怨憎。《四十二章經十五章》記載:「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 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在說明「忍辱」的重要,修行如不修 忍,則很難不懷舊惡,捨除煩惱。並藉由沙門請佛開示,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得到修行的最大助力?又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明心見性,得到成就?佛答以「忍辱」是 最有用的助道方法,因為「忍辱」為六波羅蜜之一,修行的人能忍受諸般侮辱惱害,不生怨恨,不計宿怨、不念舊惡,才能在修行上不生煩擾,如果自己不以怨恨之 心對待於人,別人也就不會以怨憎加諸於己,如此善善相因,自身也就能得到安樂自在了。

世間人與人的關係,大多是相互對待的,一個能夠忍辱的人,必會時時以慈悲柔順待人,不祇不會與人結怨,而且還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這就是佛所說「忍者 無惡,必為人尊」的道理,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了悟佛的這項開示,作為修行的座右銘,而這也是化解別人對我們怨憎的最有效方法。其次經中所說的「心垢滅 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意思即是修行學佛的人,要經常將心中因五欲引起的垢染,拂拭清淨,使心地能像白玉一樣的潔淨,如此就能達到明心見性,了悟宇宙 人生的真理。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以慈悲和忍辱,除捨心中的怨憎煩惱,特現諸天魔王相,以警惕眾生,如果持咒修行,不能心地清淨,甚至常生怨 懟之心,不僅不會受到諸天魔王的護衛,而且還會受到諸天魔眾的干擾,使修行更增障礙,所以如何能使心地清淨,不受物欲誘引而生怨惱?菩薩乃以朝夕持誦大悲 神咒,化導眾生從持誦咒語中,了悟佛法的真義,以滅除心中的怨憎與垢染,進而能在一心專注中,自我轉化成為菩薩的化身眷屬,證得明心見性的成就。

由於常持大悲咒,不僅能使心地清淨,滅除煩惱,改善人與人之間相互對待的關係,而且能增長智慧,不生煩惱,成就一切願求,所以觀世音菩薩才在《大悲 心陀羅尼經》上說:「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魔外道,天龍鬼神,聞者皆是清淨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可知持誦大悲 咒,對於一切眾生,都會化解魔怨,積聚善根,成就一切修行的願果。



咒語:第七十句。 

波陀摩羯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靈香天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波陀」、「摩羯」、「悉陀夜」三個語詞組合而成,「波陀」意為紅蓮花,「摩羯」意為善勝,「悉陀夜」意為悉皆成就。全句的意思是佛法廣大無邊,若能清淨修行,一切眾生皆得圓滿成就。

佛法的殊勝廣大,對於末世眾生來說,實是無上的因緣,《維摩詰經》說:「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意思在說明佛以一種語音說法,眾生隨著 不同的程度,而得到不同的受益,就像《法華經藥草喻品》佛所說的三草二木一雨普潤一樣,當天上下雨的時候,不會因大樹就多下一點,遇到小樹、小草就少下一 點,而是普降甘霖,至於樹木、小草所得到的雨量是多是少,完全要看自己的形體大小和所處的位置,而有所不同。雖然也常有大者多得、小者少得的情形,但對雨 而言,則是一雨普潤,無所分別。佛法也如天雨一般,對一切有緣眾生,都是平等施惠,從無差別。只要眾生能信念相持,就能隨機應現,得到菩薩的無量護持。

我們在此研習大悲咒,依佛法的因緣來說,是在傳布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修學佛菩薩度化眾生離苦得樂的大法,而不是如一般的人生哲學,要探究人的 一己價值。菩薩的大悲法門,乃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去慈悲和教化眾生,雖然這種慈悲要從自己開始,但大乘佛法的精義,主要是救度眾生,不以一己的成就為滿 足。以大悲咒來說,此咒乃是源自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菩薩以之度化眾生的大悲法門,一切眾生只要能深心信持,念念不忘,就必能得到圓 滿的成就。

持咒修行是善勝的法門,依此修行,必能自在受用,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現手捧如意香爐的靈香天菩薩相,即是在喻示眾生,如能清淨修持大悲咒法, 就能如天界眾生一樣,無煩無惱。《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手印相》說:「若人欲生諸天宮殿者,當作紅蓮法」,此句中的「波陀」,意為紅蓮花,其意亦在於 此,我們只要能依法修持大悲咒,必能上升天界,與諸天善神、菩薩共修佛法,成就清淨佛果。

持誦大悲咒能制惡生善,保有人天果報,既能使今生自在受用,也能對來世種下善根,所以要持之以恆,不要輕忽,大家一定要深切明瞭,能有緣來此研習大 悲咒,實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導引,一定要善加珍惜,世間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雖多,但能有緣研習菩薩大悲咒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 曾對阿難尊者說:「善男子,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歎莫能盡,若不過去久遠以來,廣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汝等大眾,天人 龍神,聞我讚歎,皆應隨喜」,於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大悲咒,是如何的莊嚴殊勝,我們能有此因緣,實是機緣難得。但願大家能真心持誦,不間不斷,如 此必得菩薩之教化、諸天善神之護持,而得遂一切所願,圓滿成就一切修行善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廣 的頭像
    如廣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